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理念相信已深入人心
6月1日起
也就是明天起
《无锡市生态补偿条例》就将施行
以地方立法的形式
护卫无锡的“金山银山”!
以立法形式引领生态补偿政策的完善
为推进我市生态补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今年2月,无锡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生态补偿条例》,年3月经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批准,自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年12月28日,《无锡市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部署会议召开。
《条例》对生态补偿工作的原则、范围、标准、申报以及资金使用和监督等内容予以进一步明确,同时注重开拓视野,扩展思路,发挥生态补偿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把握好地方立法的前瞻性。注重固化经验做法,把市委、市政府在生态补偿方面已经明确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管用的政策,用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例如秸秆禁烧和生态补偿工作挂钩,同时把生态补偿与“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农田休耕、土壤改良”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等结合拓展。按照中央精神,通过立法引领生态补偿的政策的不断完善发展。
过去,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总是难以两全,对于大部分地区而言,保护生态意味着牺牲经济效益。生态补偿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实行了利益再分配,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极大地鼓励了社会各级,特别是基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生态修复和区域发展、精准脱贫共举
据了解,无锡自年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市区累计补偿资金达2.92亿元,期间新增省级湿地公园3个,湿地保护小区12个,恢复湿地面积2万多亩,自然湿地保护率从年的41%提高到年的54.2%。
——同时,市区新增县级生态公益林7.5万亩。
——受补偿对象中,最大的受益者还属全市个经济薄弱村,由于全市个经济薄弱村绝大部分位于生态保护区内,生态补偿政策极大增加了这些村集体的经济收入,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镇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村级经济增长。
考虑到生态补偿能够有效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条例》要求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补偿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向经济薄弱的重点生态区域倾斜生态补偿资金,优先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从事生态保护工作;与此同时,《条例》鼓励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鼓励通过自愿协商,采取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技术和智力支持、实物补偿等多元化方式开展生态补偿活动。
生态补偿机制已在无锡多个镇村显成效
东港镇东南村、锡北镇斗山村、阳山镇桃源村……一个个无锡镇村在生态补充机制下,短短几年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生机。
阳山桃源村改造后
年的阳山桃源村还是一个经济薄弱村——由于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企业搬迁,村里收入断崖式下降。划入阳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着手恢复生态后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但仅仅依靠农业,收入始终不太乐观,每逢灾害天气,更是减收减产,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掣肘。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桃源村获得了第一批基本农田生态补偿金,开始筑起旱涝保收的安全网。
“年6月,接连的暴雨淹没了桃园,当时还没有排涝站,桃树大量枯萎落果,村民一年的辛勤劳作基本就泡汤了”,回忆起当年面对天灾的无能为力,77岁的桃农周达欣十分唏嘘。桃源村有近一公里紧邻直湖港支流,生态补偿的资金让村里修建起了排涝站,同时对入直湖港的贾山桥浜进行堤岸的加高加固,再有大雨来袭,就开泵落闸,基本杜绝了由于水位高涨导致的农作物受损和减收情况。
如今周达欣和妻子在桃源村共同种植五亩田地,周达欣每天用三轮车载着一车农具和妻子一同来到乡间。“现在的环境比过去好太多了,花草遍地,空气清新,道路平整,以前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电瓶车根本没法往里面开,农具要搬上好几趟”,周达欣说。
在桃源村从纯水蜜桃种植主产村,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水蜜桃种植、销售、休闲观光旅游、乡村文化体验的旅游村庄的过程中,村民人均收入已达4.6万元。
保护青山绿水
发展生生不息
记者: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