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圈养,孩子们的课间都去哪儿了

最近,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学校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但是学生表示也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视频发出后引发热议,让很多网友和家长产生共鸣,留言反映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也存在限制或占用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况。

课间10分钟本是学生缓解学习疲劳和放松压力的时间,也是同学间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可曾经欢声笑语的课间,何以变得越来越安静呢?

学生的课间活动被压缩并非近期才出现。曾有媒体抽样调查统计,75.2%的受访家长称“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存在,而且在小学最为突出,比例达到了77.2%。

可见,这一现象并非某一地区或某一学校的“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各地的中小学之中。更有甚者,一些学校甚至会将课间纪律纳入班级考核事项之中,与文明班级评选相挂钩。

课间活动被压缩可能源于多层面的考虑,其中,安全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原因。

比如,有媒体曾报道,杭州某学校课间不允许学生下楼活动,不能大声说话,走廊里也不能奔跑玩闹,引发家长不满。该报道援引受访教师的观点指出,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不想被学生安全问题所牵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安全选择‘一刀切’是比较稳妥保险的做法”。

由此说明,在多重因素的压力下,很多中小学对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存在着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日照市东港区天宁小学学生在操场上放松嬉戏(图源:山东教育新闻网/摄影:安超)

无论以何种原因,限制学生的课间活动,看似是在为学生健康安全考虑,其实是对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一种不负责任,存在诸多隐形的健康风险。

课间适当放松活动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相关研究表明,久坐、身体活动不足而导致的肥胖和姿态异常已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校内体育活动对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此外,亦有研究指出,学生长时间待在教室内,眼睛得不到放松与调节,近视风险也会成倍增加。

事实上,国家层面早已意识到课间活动的重要性。

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二章第八条就指出,“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同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规定,“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淄博市张店区华润实验小学利用“阳光体育大课间”开展趣味体育活动(图源:山东教育报/摄影:赵锋孟冲)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了确保校园安全而限制他们的课间活动,或许是学校一条减少风险的捷径,但难免让人怀疑学校有“逃避责任”之嫌,同样也与“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相违背。

在实践中,如何既能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又能兼顾他们的课间安全,考验着每一位教育管理者的智慧。

对于广大学校而言,相比“一刀切”,理性引导更为关键。

比如,通过组织安全文化月、主题班会等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课间活动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又如,对学生的课间活动加强组织,鼓励,引导学生参加既能有效锻炼身体、又能保障自身安全的体育项目。

另外,学校不仅要把课间还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利用好有限的课间时间。如何开发利用课间活动,把热闹的课间还给学生,这更是教育管理者要深入思考的。

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山东省进行了很多积极有益的探索推广,积极引导、鼓励中小学校探索各具特色、参与度高的大课间形式,将“阳光体育大课间”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活动推行过程中,山东省内很多中小学根据学生体育运动需要和本校特色,科学设计、勇于创新,将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滚铁环、踢毽子、跳皮筋等传统运动项目和传统体育游戏融入课间活动。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满足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成为确保学生每天校内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有效途径。

济宁市兖州区东御桥小学将传统游戏融入大课间(图源:山东教育报/摄影:杨福海)

当然,除了引导学校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外,出台相关规定厘清校园安全中的校方职责也是十分重要。面对一些突发的校园安全事故,要清晰划定校方责任,才能将学校在“害怕担责”的后顾之忧中解脱出来。

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把课间真正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玩得“开心”,学校也放得“安心”。

作者丨袁飞

编辑丨周玉森

审核丨李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12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