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非洲大学生嫁东北大叔,婆媳矛盾不断,

中国东北辽宁省东港市的农贸市场今天不太平静,彼此熟悉的乡亲们时不时看向人群中的一颗黑珍珠——非洲女孩桑德拉。

这位来自非洲喀麦隆的黑肤美人,是第一次逛本地的农贸市场。

她长得极高,肤色又与周围人相异,处处显露出与众不同。

当桑德拉一张嘴,说出的不是非洲语言或英语,而是汉语。

这让在场的人们感到十分新奇。

虽然桑德拉的汉语还不是很标准,用来买菜还是够用了。

甚至可以听到她跟店家讲价的技巧颇有中国风味:“25?太贵了,20块吧!”

店家爽快地答应之后,站在桑德拉身旁的邹迁顺还教桑德拉说了一句新的汉语——多给点。

“多给点,多给点。”桑德拉只听了一遍,就有样学样地说了出来。

邹迁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辽宁东港人,也是桑德拉的丈夫。

两个人年龄相差16岁,而且一个是中国人,一个是喀麦隆人。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跨越了南北半球的距离,走到了一起呢?

因为一次理发而相爱

年,邹迁顺乘坐远洋渔船来到了非洲喀麦隆,在这里打工为生。

邹迁顺是个渔民,曾经拥有过一段婚姻。

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段婚姻最终以离婚收场。

在年近四旬的人生节点上,邹迁顺依然还没有妻子和孩子。

这让邹迁顺的父母感到十分着急,他们希望尽早看到儿子有个幸福美满的家,也希望尽早抱上孙子。

邹迁顺本人倒是没有特别着急。

他认为婚姻这件事,讲究的是个缘分,无论着不着急,该遇到的人总会在合适的时候遇到。

于是在年,邹迁顺遇到了桑德拉。

这一年的二月二,邹迁顺没有在家过,他还在喀麦隆的远洋渔船上生活。

望着大海和天空,他心里有点烦闷。

二月二,龙抬头,邹迁顺突然想到,按照国内的习俗,这一天应该是剪头发的日子。

虽然自己身在国外,不过到了日子,还是应该遵循习俗,也正好可以改变一下心情。

抱着这样的心态,邹迁顺从渔船上下来,上了岸,找了一家理发店。

而桑德拉正是为邹迁顺理发的理发师。

桑德拉出生在喀麦隆一个理发世家,家族成员都有理发的好手艺。

在杜阿拉这个喀麦隆最大的城市,桑德拉和家人们一起经营一家理发店,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家族企业。

因为一次理发,桑德拉认识了邹迁顺,两个人很快便熟络起来。

当时的桑德拉25岁,身高比很多男性都突出,身体结实丰满,是医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但她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在理发店给父母帮忙。

而邹迁顺已经41岁,比桑德拉矮一个头,看起来十分瘦小。

两个人年龄差距差不多整整一代人,而且又是在两个不同国家、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按理说很难有共同语言才对。

可不知为什么,桑德拉和邹迁顺从见面开始,就感觉对方是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

一场理发之后,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时不时相约一起四处游玩。

由于关系进展迅猛,两个人相识一个月后,就迅速领证结婚。

从陌生人到亲密夫妻,桑德拉和邹迁顺只花了几十天的时间。

桑德拉无法容忍和其他女人共享一个丈夫的婚姻,但她无力改变家乡的风俗和现状:

“在我们老家,一夫多妻是正常的,也是被允许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风俗。”

直到桑德拉偶然认识了比她大16岁的东北农民邹迁顺,邹迁顺发誓此生只爱她一人。

年3月18日,在中国驻喀麦隆大使馆的见证下,邹迁顺迎娶了桑德拉。

他们在杜阿拉办理了结婚登记,正式成为夫妻。

从非洲远嫁到中国

在非洲生活的日子里,邹迁顺和桑德拉过着甜蜜的小两口应有的日子。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邹迁顺在非洲的工作结束了。

邹迁顺本来就是到非洲来打工的,既然本地已经没有需要他做的工作,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回到中国东北的老家。

可桑德拉是地地道道的非洲人,她该何去何从?

两人一时陷入了沉默。

当时的桑德拉肚子里已经有了邹迁顺的孩子。

对于桑德拉来说,她认定了自己的丈夫,就永远不会改变,不管邹迁顺去哪里,她都要跟着去。

然而对邹迁顺来说,让桑德拉跟着自己回东北老家,他不知道会不会让妻子水土不服。

因为非洲跟中国的生活方式差异太大。

在老家,无论是邻居还是父母,都未必能接受这样一个来自非洲的儿媳妇。

邹迁顺跟桑德拉说,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东北农民,跟自己回去要有心理准备。

桑德拉的回应很简单:我看中的是你的人,不是你的钱,不管你是农民还是什么人,我一定要跟着你。

于是,桑德拉跟邹迁顺一起回到了东北的老家。

对于这场跨越南北半球的千里之恋,桑德拉的父母本来是很担忧的。

他们不知道女儿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会遭遇什么、语言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会不会影响女儿今后的人生。

在桑德拉的坚持下,她的父母还是放她去了中国。

可是在邹迁顺的父母对于这个来自非洲的儿媳妇,从一开始就不是很满意。

邹迁顺的父母都是淳朴的东北农民,他们把人生都奉献给了土地。

在他们看来,儿子娶个儿媳妇回家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能不能适应农村种地的生活。

桑德拉来自非洲,她能不能把家里的家务活做好?地里的庄稼活会不会做?如果在中国过得不适应,她是不是要回到非洲去?

这些担忧,让老两口得知儿媳妇的身份之后,好几天都躺在炕上寻思、商量。

而这些担忧,在桑德拉正式融入农村生活后,一部分变成了现实。

文化不同导致婆媳矛盾

在邹迁顺父母的人生观里,土地是神圣的,农民为土地付出,土地就给农民回报。

无论有没有钱、缺不缺粮食,每年种地、收获都是必须要做的。

习惯了非洲生活的桑德拉则认为,既然家里有钱买大米,为什么要种大米呢?在喀麦隆最大城市长大的她,一直都没有种地的习惯,很难理解也很难学会东北农村的农活。

到了这一年芒种时节,邹迁顺的父母忙碌了起来。

他们要给家里的十几亩地补苗,一天到晚都在地里劳作。

邹迁顺的母亲认为,儿子儿媳妇应该在这个时候帮自己一把。

可是邹迁顺和桑德拉都没有出现,十几亩的苗,是老两口自己补完的。

这种对待庄稼活的不同态度,让老两口对自己这个儿媳妇产生了不满。

桑德拉来到中国之后,一直很用心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很快就学会了汉语。

在跟当地人交流的时候,简单的对话基本用不到邹迁顺替她翻译。

但是在婆媳关系上,桑德拉一筹莫展。

她能感觉出公公婆婆对自己有些不满意,也知道自己在种地的问题上跟婆婆产生了矛盾。

可是她总觉得,自己不会种地就是不会种地,大米明明可以买,为什么非要种?

最后,桑德拉想出了自己的方法。

她希望通过自己下厨的方式,给公公婆婆做一顿好吃的,证明自己是一个贤惠的儿媳妇。

可是桑德拉来到中国的时间不长,还没来得及学会中国菜。

她只能从菜市场买点非洲家乡常用的材料,做自己最擅长的非洲食物——马尼奥克。

桑德拉费了不小的劲,终于把马尼奥克做出来,满心欢喜地送上公公婆婆的餐桌,希望得到公婆的赞赏。

没想到公公尝了几口之后,脸上没有露出想象中的笑容。

“像是渣棒粥,但是没搅开,里面好像有疙瘩。”

这话被公公重复了两三遍,让桑德拉感到很失望。

她不知道是自己做的东西真的不好吃,还是公公婆婆在为难自己。

事后,桑德拉回忆起自己在公公婆婆眼里的形象,认为自己黑人的身份让公婆感到不适应。

可能嫌自己的手黑,做的东西也不是中国口味。

对此,桑德拉感到很委屈。

自己明明做饭之前都会洗手,中国菜还没学会,只能做非洲菜,为什么得不到公公婆婆的认可。

利用社交平台融入社会

在家里的生活很难得到认可,桑德拉郁闷之余只好把目光放在了家庭之外。

她对村子里的生活方式感到很好奇,想在村子里交几个朋友,至少要有一定的社交活动。

非洲国家无论男女都很喜欢跳舞,桑德拉也不例外。

在非洲的时候她是大家都认可的街头舞者,因此她觉得,在中国街头跳跳舞,或许会收获跟家乡同样的掌声。

于是,桑德拉在街头干活的时候,拿着铲子跳起了舞。

桑德拉很享受跳舞的过程,看到周围陆陆续续也有一些人驻足围观,让桑德拉感到很开心。

可是渐渐地,桑德拉发现这些人看自己并不是因为舞蹈,而是因为自己是外国人的身份。

当一曲舞毕,桑德拉向围观村民笑着要掌声的时候,村民们无动于衷的样子也让桑德拉感到难堪,她逐渐不喜欢在街头跳舞。

妻子来到中国后的各种尝试,邹迁顺都看在眼里。

这个朴实的东北汉子也担心妻子会误会家乡的人和事,就经常带妻子出去玩。

他还跟妻子讲,无论是公公婆婆的态度还是街头村民的漠然,都不是对她的不满意,而是中国文化里含蓄的一种表现。

两国文化不同,村里人和公公婆婆很难像非洲人一样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强烈地抒发出来,以后关系熟一点就好多了。

桑德拉听了丈夫的话,也觉得有道理。

于是自己为自己打气,继续鼓起勇气融入当地的生活。

就在这个时候,邹迁顺突然想到,桑德拉在中国没有亲朋好友,只跟自己和父母一起生活,难免会变得孤僻,有些心里话也很难对别人诉说。

为什么不让桑德拉在社交软件上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活呢?

这样既可以满足妻子的表演欲,又可以让妻子交到朋友。

于是邹迁顺帮助妻子注册了某社交软件,教会了妻子怎么录视频发视频、怎么开直播跟评论互动。

这让桑德拉非常惊喜,她没想到,想要接触中国还有这样的方式。

由于桑德拉的肤色和特殊的婚姻经历,她很快就在社交软件上获得了大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23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