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常禾止
来源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小人书,小书公仔书等。它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后成型。它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形象。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通俗读物。最著名的出版社就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家中出名的有贺友直,叶浅予,王乐平等。
我们70后的小时候,是物质精神极其匮乏的年代。那时候对我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几本连环画。那时候基本没有零花钱,压岁钱也是论毛发的。我的钱买画书的多。而我们小学门口经常有卖画书的,也可以用废书纸换。记得最早的一本画书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之九阴真经》定价一毛八,看着就入迷了。后来在学校门口又买了几本,不过奇怪的是,都没有后皮,可能定价低吧。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买了好几本。最后竟然借来了原著看了。那时我身材小,经常受人欺负,急需精神上的大侠。郭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信念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影响了我大半辈子。
连环画基本上都是64开本,但也有例外。我有一套藏族故事的连环画,就是开本的。可惜现在就剩一本了。
看到喜爱的画书,总想买下来,但是没钱怎么办?于是,周日我们几个伙伴就去拾破烂。沿着公路往西走,废铁,烟纸,旧电线都拾,这还催生了我另一个爱好,烟纸。攒多了,卖到街上的废品收购站。拿到钱后,别的伙伴都是买吃的,只有我去书摊上买成了画书。就这样,我的画书越来越多,也认识了不少人物,长了不少见识。《薛刚反唐》中的薛刚,这套画书竟然是竖版文字。《水浒传》中的杨志,林冲。由画书的简单,吸引我去看了原著。小学毕业时,我已经看完了四大名著和《封神演义》。看的书多了,写作文自然流畅,我上学时从来没有为写作文发过愁。
慢慢的,女儿也上小学了。她们却不喜欢看画书。有次考试回来问我太极拳在河南的那里,我说温县陈家沟,准确的说是陈氏太极拳在陈家沟,因为还有杨露蝉的杨氏太极拳。女儿们说考试有这道题。我拿出画书《偷拳》让她们看,她们才算明白了。自那以后,她们才渐渐喜欢看画书了。也难怪,现在的小孩有几个见过画书的?更别说喜欢了。
有回去白马寺玩,门口卖成套的四大名著画书,一套都是几百上千,成了真正的收藏品了,富人的游戏。去中岳庙玩,看到了一套《林海雪原》,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但却没有小时候的喜悦感了。
小时候看的电影,大都以画书的形式出版了。像《新方世玉》,《东港谍影》,《垂帘听政》,《早春二月》,《咱们的牛百岁》《泉水叮咚》等,还有日本电视剧《血疑》等。现在看看画书,再在电脑上看看电影,别有一番滋味啊。
我最后一次买画书是在六年级,回来父亲亲自写上了我的姓名,购买日期。从哪以后,基本上就不再买了。问题是现在的出版社不怎么出版画书了,出版了许多的彩色画册,但我怎么看怎么别扭。完全歪曲了脱离了画书的本意啊。
真像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的,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有也。画书是书中的隐逸呢,还是富贵呢,还是是君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