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仙山还是海市缥缈而来

我们都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知道其中一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诗。仙山是什么?传说中的仙山有三座,分别是蓬莱、方丈和瀛洲。它们在哪里?在海上,有缘者才能得见。

普陀山,无疑算得上是其中之一。因为观音经过到这里不愿继续前进,留在了普陀山。这里由此成了观音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除了普陀山居于大海中央,其它三处都在山上,远离大海的地方。

山在虚无缥缈间

仙山本就神奇,“缥缈”是怎样的状态?白居易用了这样的形容词,让千多年的人们,始终在一种追寻中求之不得。我以为,作者笔下的“缥缈”,当是解释不了的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不就是缥缈不虚无的存在吗?

现代科学家解释海市蜃楼,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所谓蜃景就是光学幻景。而蜃,古人认为是蛟龙吐出来的气,形成了亭台楼阁。因为名为海市蜃楼的景,不但出现的大海的海平面上,还会出现在远离大海的沙漠之中。那里的海市,从哪儿折射的呢?我有点糊涂。

那天去东港游玩。在那条舟山最美的景观步行道上,行一次赏心悦目地行走。前一天夜里的大雨,浇透了海边的山。升腾的雾气,从每一个山坳处绵绵不断冒出来。有的淡如青烟,若有若无;有的却浓密成一团一团,从半山腰开始一路攀援向上。新雨后的翠绿,被笼罩在云雾之中,与天地一体。

没有人知道,云雾的界限在哪里。远远以为的遮天盖地,走近了感觉完全不同。雾,或者云,还在远方。近前的景清晰无比,没有一点点混沌。盛开的大丽菊、矮牵牛等,仿佛冲出迷雾的胜利者,招摇着自己的美丽。

老天爷在看什么

一个巨大的草坪,依山傍海。年轻人比赛着往上跑,搅得空气动荡。那些本来静静停在山间不动的云雾,动了调皮的心。灰灰的天空中,忽然出现一个想什么像什么的图形。灰蒙蒙的天与灰蒙蒙的海,反而没有界限了。“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中,有一片孤帆儿闪耀着白光”。诗人,你真的看到白帆儿闪耀着白光?假如这天来访,你会看到什么?

转过一个弯,看向大海那边。那里就是普陀山。天气晴好的日子,普陀山像一位美人,优雅地躺在大海之中。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南海观音慈祥的容颜。这次,好运气不复存在。普陀山只剩下影影绰绰的模糊的影,连整体山形都看不出来。南海观音被深深隐藏在云雾中。我看不到观音的形象,只能凭借感觉,极目找往观音站立的位置。

观音与普陀山融为一体。我可不可以认为,山是一座佛,佛即一座山?我可不可以认为,我那一刻的所见,便是海市蜃楼?或许有专家会说,没有光的折射,何来海市蜃楼?我要说,胶柱鼓瑟的解释,除了搞笑,还是搞笑。因为所有的解释,被验证过没有?

从东港遥望普陀山不止一次,唯有这一次感受独特。山,不空。新雨后的新鲜空气,满满当当。游人兴致盎然,有老有少。我有一点点想起欣欣然看着他人的醉翁。虽然今天的游客,不会再有“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的景,扶老携幼的场景却绝非鲜见。

影影绰绰观音山

我顺着路继续漫步,时而停下脚步看看花,时而奔跑几步试试肺活量。比起醉翁当年,我已经老了很多,算妪还是媪?论酒量,我比醉翁不如,少饮则醉。不喝酒的清醒,只为了一次放浪形骸的自我。有观音注视着,有什么不可以?

又走到可以远望填海造田的地方了。海中央的山被劈掉一半。缝隙里漏出的那一片,便是海里的淡水田。那天听一个半吊子说,围起来一片并不平坦,被刻意做了出高低。利用下雨的雨水冲洗,咸水流出。一次次。多次冲洗以后,咸咸的滩涂被洗成了良田。

对此说,我多少怀疑。只是没有找到赞同或反对的确证。看他言之凿凿,好像不是空穴来风。我对此毫无知识,姑妄听之。倘若他说的是真,也许不需要太久,那一片良田便能够收获,种出优良的庄稼来。只是,能不能变成良田,我不知道。能不能种出稼穑,我也不知道。我只能远远地看了一次又一次,遐想。

好喜欢这片景

我又一次想到“海市蜃楼”这个词儿。这一片来自大海的庄稼地,算不算最大的海市?不是。因为没有光,没有折射。所拥有的,不过是智慧和勤劳,是我每一次去舟山看到的巨大变化!

缥缈与否,在于距离。不是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25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