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啦!下雪啦!
11月27日,辽宁雨雪天气持续,部分地区降水强度大。监测显示,27日5时至28日6时,沈阳、抚顺、本溪大部、锦州北部、铁岭、盘锦地区及普兰店、庄河、皮口、岫岩、东港、灯塔出现小雪到中雪,新民出现大雪,草河口达暴雪量级
与此同时
甘肃等地也迎来了降雪天气
受冷空气影响,11月27日,敦煌市迎来今冬首场降雪。(敦煌发布)
树枝上、屋顶上、地面上
小小的雪花星星点点地飘下
浪漫极啦!
陕西教育融媒体中心,赞12神舟十五号将择机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7日迎来一场降雪。风雪中,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F遥十五运载火箭组合体蓄势待发!
11月28日,辽宁部分地区仍将出现较强降雪,预计铁岭、清原、新宾、桓仁有中雪到大雪,将出现冰冻和道路湿滑、结冰或积雪。29日,除大连将出现小雪天气,其他地区以晴到多云为主。
天气寒冷
大家需添衣保暖哦
冬季,我们常能欣赏到“大雪纷飞”或“鹅毛大雪”飘飘下的美景。很多人认为,既然雪花这么大(或雪花多),那就是下了大雪嘛。但实际在气象上,并不是这样的。为何我看到的与气象台说的总不一样?
人们常常将雪的晶体大小和积雪深度当作评判降雪量的标准;而实际上,降雪量是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在12小时或24小时内将我采集后化成水,测量得到的数值。
首先,雪的晶体大小无法反映降雪量。若以鹅毛状飘落,会很快在地面形成积雪。但这时雪比较干燥,水分较少,用手稍微一捏便没有了;但若雪片小而密集,雪就比较“瓷实”,含水量高,降雪量也就比较大。晶体的大小,与冰晶形成时的云内温度密切相关,但两者并非线性关系。有学者研究显示,当冰晶形成时,若云内温度在-15℃左右,对应的雪花体积最大。其次,积雪深度与降雪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积雪深度是指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会随着积雪的加深不断累积变化。通常,降雪量与积雪深度可以按照1:10的比例进行换算。不过,这个比例并不固定,受到我的干湿程度和环境气温共同影响。如果雪松软、湿度小,就容易形成较厚的积雪。当环境温度维持在-4℃以下时,1毫米的降雪基本能够带来1厘米的积雪;而地面温度在0℃左右、较为温暖时,湿润的雪花带来的积雪就不够看了,甚至落地就化,这时虽然积雪深度小,但降雪量未必就小。气象预报一般采用24小时降雪量标准。
小雪:是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降水量级为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中雪:是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在~米之间,地面积雪深度为3~5厘米,24小时降雪量达2.5~4.9毫米。大雪:是指下雪时能见度很差,水平能见距离小于米,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24小时降雪量达5.0~9.9毫米。如果有降雪而没有形成积雪,一般称之为“零星小雪”。当24小时降雪量达到10.0~19.9毫米时为暴雪,20.0~29.9毫米为大暴雪,超过30.0毫米为特大暴雪。一觉醒来,!都下雪啦!但你知道雪是如何形成的吗?雪形成的原理雪花的成分是水,所以雪花的形成的物理步骤是:水蒸气→水→冰。空中的云朵便包含了水的物理变化形态。云可以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或混合组成,雨滴和雪花便是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
下雪的云朵中,由于气温原因而存在很多小冰晶。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增热而有些融化,并且会互相沾合又重新冻结起来。这样重复多次,冰晶便增大了。另外,在云内也有水汽,所以冰晶也能靠凝华继续增长。冰晶的增长完全是由完美力学而控制(共价键的作用),因此在显微镜下的冰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形态,美丽吧?最有利于降雪的便是混合云。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对于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冰晶增长得很快。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近日,福建就有不少地方,下起了“雨夹雪”哦。视频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中国气象局、中国天气网、中央气象台、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