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是什么?谁来建?能带来什么?有何趋势?围绕这一国家重大部署,《瞭望东方周刊》联合有关机构进行了专题调研,推出《新基建,来了!》专题报道,共十篇,此为第二篇。
新冠肺炎疫情无意中扮演了社会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器的角色,让数字化应用场景需求进一步扩大。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编辑覃柳笛
年8月8日,工作人员在对自主巡线无人机进行监控测试。无人机可以用5G网络实时传送高清数据图像、飞行控制信号,实现数传和图传合一(徐昱/摄)
如果说过去几年里数字技术是在“润物细无声”,那么在抗击疫情的过程里,整个中国社会则空前体验了一次数字技术的生动应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防疫抗疫里的患者诊疗、疫情地图、人群追踪,还是缓慢复工期间企业云办公、学校云授课和无人配送物流等,数字技术都为疫情精准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的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当线下暂停之时,线上活动却可以保持活跃并针对需求“大展身手”。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和中国过去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密不可分,这也更加凸显出今后5G基站、数据中心等数字化、智能化新型基础设施之重要性。
新基建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会产生什么影响?
从“村村通”讲起
发展草莓种植业近百年的辽宁省东港市,很少遇到卖不出草莓的情况。但年春季,疫情冲击下,滞销还是来了,当地草莓价格比去年同期每斤低了十几元。
于是电商直播成了解决方案。种植园里,农户开始一边摘草莓一边“直播带货”。据悉,当地政府和电商平台开启合作后,6天时间内东港销售了30万单共90万斤草莓,价格也逐渐回升。
实际上,农产品“直播带货”在年便已成电商扶贫的热词。疫情防控期间当地运用互联网解决滞销难题,从产业上看,是近年电商下乡的再次扩展,从社会发展上看,则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体现。
遍布村口与山头的信号基站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故事的开头也要从“村村通”讲起:年,我国通信运营商开始大规模推进农村普遍服务的“村通工程”,到“十一五”期间,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十二五”期间实现“自然村村村通电话、行政村村村通宽带”。
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启动“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支持行政村通光纤、通4G。试点工程启动以来,中央财政资金带动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累计投入多亿元,支持1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和4G建设,其中包含4.3万个贫困村。截至年底,我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的比例均已达到98%。
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如果没有这十余年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基层的落地,乡村电商业态不会诞生,全国数亿在读学生中,亦会有大量乡村学生被数字鸿沟拦住,无法享受云授课的便利。
这仅是信息化和数字化“基建之力”体现在基层上的一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马源认为:“我国加快新基建进度,具有供给侧的良好发展基础,在需求侧则有巨大市场潜力。”
目前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逐渐向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区域以及需求旺盛的发达城市周边布局;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和计算设备制造企业纷纷布局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也更多地投入应用。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据工业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