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17日,日军登陆刘公岛,并快速占领了岛上的所有炮台,困守在威海港内一个多月的北洋舰队,仍在犹豫“舰队出击,拼死一战”,还是“水陆相依,固守待援”的时候,先是被日军用自家的大炮一顿猛轰,最后在日本联合舰队7次的强势冲击下,孤立无援,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惨遭覆灭后,一手操办这支曾经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李鸿章,以年过古稀,72岁的高龄老泪纵横后,痛心疾首地道出了一句令人心寒的话:以一人之力敌日本一国之力,焉能不败?
那么,李鸿章说这话有错吗?
有,也没有。
北洋水师虽败犹荣,在清军官兵中,不乏奋勇杀敌、以死报国的英雄人物,却并不是李鸿章一人在那里扛着。
但在历时一年的中日战争中,其他三大水师坐山观虎斗,明显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福建水师没能帮一把,倒是情有可原。因为早在甲午战争爆发的十几年前,福建水师就已经在法国海军偷袭马尾军港的战役中全军覆没,只留下一个空名。
大东沟海战一战,北洋水师一下子就损失了五艘舰船,李鸿章奏请,派南洋水师北上。两江总督刘坤一以"东南各省为财富重地,倭人刻刻注意"和"前敌与饷源均关大局"为由,请求免派南洋水师的战舰北上。
之后,清廷再次商调南洋主力战舰北上之时,南洋大臣张之洞又奏称战舰北调只能徒供一击,予以回绝。
期间,就在北洋水师被围困在威海时,有人曾建议:“奏倭人全师而出,国内空虚,若以水师捣入其境,或游弋其各岛,使彼有内顾之忧,而我得抽薪之计等语。”
张之洞再次以"船薄行迟,炮无新式,将弁难求,实无大用"为理由,认为南洋水师"断难出洋"。
到这里,就不光是看笑话的问题了,除了腐朽统治中老爷们的明争暗斗,以求自保之外,最大的因素,恐怕就在于没有求胜的坚定信念了。毕竟,从年以来,大清打了几次,就输了几次。
很多人说,两江总督包括张之洞是对的,毕竟南边还有千里海防,需要他们防守,若增援北洋水师,很可能如他所说,实无大用。在他们看来,二万五千里长征不可能,战胜日本希望渺茫,建立新中国,更是痴人说梦。
殊不知,日本海军在发动甲午战争的时候,也是十分慎重的,参加海战的舰船,都是最先进的。这说明什么?日本海军还没有小瞧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首先已经看不起自己了,典型的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日本海军精锐齐出后,张之洞仍在思前想后,可以说,毫无民族大义,拥兵自重,以求自保。这一点类似当年,日军全面侵华的之前,旧军阀们整天你争我打,直到东三省沦陷后,还在那里坚持着“攘外必先安内”。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多少国军将领,不是害怕自己成为光棍司令,跑得跑,退得退,只留下那些百折不挠的红色先驱们,砥砺前行,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
相比南洋水师,广东水师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派出了三艘军舰北上参战,但这也仅仅缘自,时任两广总督李瀚章是李鸿章的哥哥,小弟被困,大哥自然要帮一把的,完全是看在骨肉亲情的份上。
有,总比没有的强,尽管是败了。
其实,导致北洋水师惨败的原因,远不止如此。
一切还得从朝鲜这个冤家说起。
爆发点
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主力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廷求援。日本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向清廷发出通知:“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朝出兵朝鲜,伺机发起战争。
我们知道,清兵入朝帮忙,责无旁贷,受历史原因,朝鲜本就是大清治下的一个附属国,
但日本因何要主动献媚呢?这背后实则是,日本为大清挖了一个大坑,就等着他们往里跳。
早在年,中日两国曾经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在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
然而,日本并没有遵守这个条约,年,日本开始入侵清朝的附属国琉球,不过当时的日军相对清军,实力太弱,最终失利。后来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撤军。
就这样,琉球国稀里糊涂地被日本吞并,改为冲绳县。
年,日本得寸进尺,武力入侵朝鲜,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在该条约中,日本单方面宣称“朝鲜为自主之邦,保有与日本国平等之权”,就此,朝鲜是清廷一部分的历史宣告结束。
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清廷和日本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本次事件上略占优势,还是让日本在《济物浦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
陷阱在一步步地扩大着。
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进一步削弱清朝在朝鲜的势力。尽管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政变,但清朝同日本却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
到此,《济物浦条约》和《天津会议专条》已经成为点燃甲午战争的导火线,战争随时一触即发。
年,清廷信心满满,天真地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风风火火地带着人,于6月6日在几天内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大干一场,同时还礼尚往来了一番,向日本发了一个通知。
但就在清兵屁股还没坐热的时候,朝鲜正规军和起义军和解了,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动一兵一卒,坐享其成。6月25日,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清军总数,一时间达到人。
清军的这一举动,立马引起了日本的重视,按照先前的条约规定,年6月2日,伊藤博文决议出兵朝鲜。三天之后,日本挑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人,组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大本营”。
6月9日,日本照常通知清政府后,在驻朝公使大鸟圭介的率领下,派先遣队多人进驻朝鲜首府汉城。6月12日,再派兵人作为补充,进驻汉城。
日军先遣队出发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意大鸟圭介,在适当的时间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
虎不走,只因为狼太奸诈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廷和日本撤兵,刚开始,大鸟圭介是有模有样地和袁世凯谈判了起来,双方眼看着就要达成了协议。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政府突然给大鸟圭介发来了电报,要求他拒绝达成共同撤军的协议。6月15日,日本抛出新的“橄榄枝”,示意清廷,干脆咱们都别走了,留下来一起帮扶这个小弟吧。
日本暗度陈仓,不断分前后两拨暗自增补兵力,驻朝日军高达0余人。
清廷方面,大权在握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坚持认为,日军会按照条约撤军,不仅没有增兵朝鲜,反而对袁世凯、聂士成所提,先将清军撤出的建议置之不理,名清军,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回家的路,就这样被堵死了。
6月22日,清廷和日本,第一次撕破了脸,日本也不客气,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
李鸿章糊涂了,实际上,到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完全糊涂,又一次搬出了美、英、俄这些厉害的主儿,希望日本撤军。
然而,蛇鼠本就一窝,李鸿章眼中的“救世主”并没有那么靠谱,也只是耍了耍嘴皮,加上日本人又会扮可爱,到最后,美、英、俄干脆话都不愿说了,远远地看着热闹。
默认的许可,令日本更加肆无忌惮了,7月14日,日本向清廷发出“第二次绝交书”,不愿撤兵,反污蔑清廷“有意滋事”,留下了狠话“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
日本蛮横,朝鲜压力倍增,几次敦促日本撤兵无效,日朝关系破裂。
战火燃烧
7月中旬,李鸿章自感谈判和调停已经没有了希望,在光绪帝的严令下,开始增兵朝鲜。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
7月20日,日本编成了以伊东祐亨为司令的联合舰队,随时准备发动战争。当天,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废华约、逐华兵”,限时48小时内答复。
年7月23日凌晨,迟迟不见回复驻朝日军率先发起攻势,击溃国王李熙卫队,解散了亲华政府,扶持李熙的生父李昰应上台,自此,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鲜的势力。
7月25日,李鸿章以“拱卫京畿”为理由,拒绝丁汝昌提出大队前往护航的正确主张,导致日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孤军深入的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日本联合舰队“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而“广乙”搁浅,仅“济远”一舰逃脱,损失极为惨重,年8月1日,双方正式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甲午第一阶段
年7月末,中日两军在朝鲜开战,第一阶段的主要战役是:陆上的平壤战役和海上的黄海战役。
丰岛战役失利后,日军迅速发起成欢之战,偷袭了成欢驿。由于朝鲜政府已经被日本控制,驻守在牙山的叶志超、聂士成所部,只得绕道退往平安道首府-平壤,固守待援。
年8月初,清军军队毅军的五营一队(约人),与与河州镇总兵卫汝贵盛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一起,构成了四大军29营人入朝,与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叶志超奉命出任驻平壤各军统领,总兵力一万五千人。
平壤大战前,日本天皇以必死的决心和信心亲临大本营,准备亲自指挥,但最终改派山县有朋亲自挂帅。山县有朋到达汉城后,对麾下军官们训示:“万一战局极端困难,也绝不为敌人所生搞,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儿之气节,保全日本男儿之荣誉。”日军禁止投降、战败剖腹的传统自此开始。
而清廷将领一直墨守成规,要等中堂大人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年9月15日,日军余人首次向驻守平壤的清军发起进攻,经过一昼夜激战,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临阵脱逃,一路狂奔多里,逃回了鸭绿江。失去主帅的清军,阵脚大乱,死亡余人,被俘余人。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9月21日,日军一路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相对陆战,北洋水师强多了,尽管悲壮,却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
日军在陆上向清军发起攻势的同一天,北洋水师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的带领下,护送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9月17日,返航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遭遇日军12艘军舰阻截,黄海海战由此爆发。
在历经5个多小时的激烈海战中,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击毙了“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但北洋舰队也付出了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艘军舰的惨痛代价。
这些英雄,我们不容忘记:“超勇”号管带黄建勋,“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经远”号管带林永升及帮带大副陈荣和二副陈京莹,“扬威”管带林履中(尽管受逃跑的“济远”舰撞击影响,被日舰击中,林履中悲愤交加,投海自尽。),以及上千的清兵。
经黄海一战后,北洋水师虽然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躲入威海港内,坚守待命,不准巡海迎敌,黄海的制海权落入日本手中。
躲起来就没事了吗?李鸿章又一次判断失误,他如果知道,自己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被自家陆军的炮弹,最终被一一打沉后,恐怕就不那么做了。
甲午第二阶段
完了吗?没有。甲午战争继续在辽东半岛爆发,第二阶段的主要战役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日军来势汹汹,李鸿章根据“各国探报,倭人将以大股图犯北京,又云谋袭沈阳”的情势,提出了“惟有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力保沈阳以顾东省之根本;然后厚集兵力,再图大举,以为规复朝鲜之地”的战略方针。
紧接着,清廷调集3.04万精锐,形成了东起苏甸及长甸河口,西迄大东沟、大孤山,绵亘数十里鸭绿江防线,而后又陆续从各地抽调兵力,以充实山海关至奉天、营口一带第二线的防务。
阵势看着很大,但清廷的陆军久未上阵,都是临时抽调统一作战,内部派系林立,各路清军实则不服调度,这样的仗,不用打,结果就很明显了。
山县有朋带着他的第一军,先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涉水渡江,而后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以供部队快速通过,令人惊奇的是,在整个过程,清军并无一人察觉。
10月25日晨6时,虎山清军在睡梦中,被迫与日军交战,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坚持抵抗,但终因实力悬殊,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占领虎山。
虎山失守后,清军各部纷纷选择不战而逃,直到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谁也想不到,清廷煞费苦心,派三万重兵驻守的鸭绿江防线,一天全线崩溃。
而甲午战争,双方最为关键的一战,金旅之战,同样在10月24日打响。
由于李鸿章一心要保旅顺港,清军并没有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上布防一兵一卒,这使得日军有机可乘。日本大将大山岩在军舰的掩护下,挥师两万五千人占领了花园口。整个期间,清军完全当起了鸵鸟,坐视不管,只有当地的农民自发抗击日本军,在一定程度上,拖住了日军的进攻锋芒。
11月6日,日军击溃清军连顺、徐邦道等部,进占金州(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
11月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大连守将赵怀业闻风溃逃,将大连湾6座炮台、余门大炮、万枚炮弹,德国新式连发步枪多支,子弹万发及没有启封的野战快炮、粮食、马匹、行帐等,拱手留给了日军。
而这些物资,无疑成为了日军攻占旅顺的保障,同时,大连湾码头遂成为日军进攻旅顺的后勤补给站。更令人愤怒的是,日军按照赵怀业部丢下的水雷分布图,准确清除了大连湾中的水雷,造成日舰任意穿梭海面,来往自由的嚣张局势。
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逼近。旅顺地区的前敌营务处总办龚照,毫不顾战局及守军们的死活,自己乘鱼雷艇逃往烟台,旅顺口9座炮台、78门重炮,加之诸多的粮、弹、军用物资、军港设备,悉数被日军缴获。
日军攻占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2万余人。
旅顺失守,北洋水师完全暴露在了日军的枪炮之下。很快,他们将面临极为悲壮的最后一战。
甲午最后阶段
威海保卫战发起之前,北洋水师尚有各种舰艇二十六艘。李鸿章为了保住这个“家底儿”,不惜重金构建了北帮炮台、南帮炮台炮群。为了万无一失,李鸿章还在刘公岛上驻扎着北洋护军,整个山东半岛壁垒森严,大约有步兵40个营、骑兵8营、水雷2营,只要不出什么意外,日军恐怕沾不到什么便宜,甚至是有来无回。
北洋水师,完全有存在下去的可能。
年1月20日,大山岩率第二军,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军舰的掩护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30日,营官周家恩率三千人拼死殊搏,打死日军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但最终寡不敌众,全部阵亡,南帮炮台被日军占领。
另一边,北帮炮台由戴宗骞所部绥军驻守,原有6个营。由于戴宗骞平日克扣士兵军饷,早已丧失军心,士兵不肯用命。经过虎山和虎口两次战斗,有5个营已经溃散。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北帮炮台。
用清廷的炮,打清廷的兵,自然省事的多,2月3日,威海失陷。
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军送来了劝降书,丁汝昌声色震厉,果断拒绝。日本联合舰队7次强势冲击后,定远舰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10日,定远弹药告罄,管带刘步蟾自杀。
11日,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等劝降丁汝昌,丁汝昌拒降,自尽。14日,牛昶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落入日军之手。
年2月17日,日军登陆刘公岛。之后,在岛上火炮的隆隆声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而这支坐视北洋舰队覆灭的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正酣之际,由于有2艏舰船被日本海军发现并扣留后,做出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丑陋行径。南洋舰队派出代表请求日本海军归还被扣押的舰船,理由是:两艘舰船是战前到北洋参加会操的,不属于北洋舰队,和日本人交战的是北洋舰队而非南洋舰队,因此理应归还。
另外,值得深思的是,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凭个人主观荒唐行事的例子也不胜枚举。黄海海战后,有御使报请李鸿章:“米、煤资敌,并释放日本奸细?”
所谓的“米、煤”,原本是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订购大米和煤炭,因其属战略物资,宣战后按律应停止供货。
但李鸿章强令继续供货:“以示信用”。
不容否认,李鸿章这一做法,很明显错到底了,令人气愤。
纵观整个战争过程,清廷高层和战不定,即便是被迫对日宣战后,依然寄希望于列国调停,乞求和平,是战败的主要因素。
清军不战而溃,没有坚决抗战的决心,统帅腐败不堪,勾心斗角,畏敌怯战、贪生怕死,是战败的次要因素。
综合评价,李鸿章是有功之人。即便有慈禧的支持,凭李鸿章一人,甲午陆海战事的决策,几乎都由他来决定。就算他殚精竭虑,仅靠一个人的见识,难免思维有局限,认识有错误,决策有缺陷。
似此,焉能不败?
放在今天来看,北洋水师,已经做得够好了,做得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