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水运报
□通讯员李诗璇
“5月份,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完成货物吞吐量63.6万吨,同比增幅48%,创近三年来单月转运量纪录;年度累计吞吐量完成.8万吨,同比增幅25%。”6月20日,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负责人高兴地告诉笔者。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素有中国“粮仓”之称。今年以来,作为东北粮食“南下”的重要节点,辽港集团积极发挥港口资源优势,肩负起保通保畅重任,提供优质的装卸、仓储等服务,并与粮食货主、铁路部门等密切合作,构建起高效快捷的粮食运输网络,充分发挥物流枢纽和服务保障作用,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不断贡献港口力量。
抢抓市场货量陡增
当前,受国际形势、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商家采购需求和意愿持续下降,导致东北港口玉米进口总量较同期下滑近六成。
面对严峻形势,辽港集团大连港发挥区位优势,抢抓市场机遇,明确自身定位、挖掘优势资源,加大市场跟踪力度,实时掌握客户转运计划,力保粮食通道畅通。
今年五月,大连港成功争揽保加利亚进口玉米到港,实现了外贸货源开发的逆势“开门红”,成为大连口岸首批保加利亚外贸进口玉米。
“我们始终坚持‘一船一策’的服务理念,通过‘车、场、罐、船’各环节作业的无缝衔接,为客户提供质量高、效率高的物流服务。”全身被汗水浸湿的大连港散粮码头公司现场作业人员说,该公司5月份内贸玉米装船48艘次,实现吞吐量23.8万吨,同比增加20.6万吨,增幅%。
今年以来,为有效压缩外贸船舶在泊时长、降低客户物流成本,大连港预先协调靠离泊作业,保障船舶进出港衔接流畅;在卸船环节,以熟练的防疫排查、科学的人机调配和高效的问题解决流程,大幅提升作业效率。
随着市场逐渐回暖,大连港提早研判市场行情,做好产地散粮车运力布局以及筒仓的合理调配,抓住市场贸易活跃期,集中发力,实现货源大量集港,为保畅保供提供重要支撑。
高质高效科技加持
初夏的港口,微风拂面。在营口港鲅鱼圈港区,粮食经铁路、公路源源不断地运抵码头。在卸车、入仓到出仓、装船的全流程作业中,仅能看见少数人员在现场协助,皮带机组和配套设备完成了主要作业。近年来,营口港不断提升码头作业及监管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在节省人力、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也减少了粮食损耗。
今年,营口港坚持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两手抓”,借助现代化设备和计算机系统,不断提高粮食作业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
借助筒仓皮带系统,主要的作业组织、日常监管等工作均可高效完成;运用散粮皮带中转操作系统,可远程操作机械完成高精度的粮食装卸车、装卸船、出入仓等作业;GGS粮情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控筒仓内的粮食温度,发生异常情况将第一时间通知客户,决定是否采取倒仓、通风、清仓等措施;轴温感应系统和火灾控制系统能检测设备关键部位的温度、监控现场火警信息,有效降低火灾安全隐患。
针对港内外贸进口玉米船舶作业,营口港在有效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合理调配现场人员与机械数量,加强夜间巡视检查力度,保证现场安全生产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形成闭环管理模式,确保码头生产平稳运行。
周密部署多方联动
日前,装载3.9万吨大豆的巴拿马籍货船“东海之星”轮停靠在辽港集团丹东港粮食泊位,待检、卸船……一场争分夺秒、全链条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的保供作业拉开大幕。
丹东港在船舶靠泊前就与丹东合作区的政府、海关、海事、边检等联检部门以及客户建立联动机制,从船舶到港申报、生产组织、安全接卸、船舶出入境、船员闭环管理等环节,全链条、全方位“无缝衔接”。在大家通力协作下,“东海之星”轮提前16小时开始作业,保证了此次大豆接卸顺利完成。
“近期船舶抵港较密,我们早已做了准备。”丹东港工作人员介绍,“两艘内贸玉米船与‘东海之星’轮同时抵港,我们提前做好了部署,确保高效完成接卸任务。”
丹东港第一时间调试好卸船输送线、保证流程进仓,并积极做好与相关单位的沟通配合,减少非生产时间,实现卸船效率最大化。在克服大风天气的影响下,仅用68.5小时便完成卸船任务。
此外,面对丹东突发疫情,在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基础上,丹东港仍然坚持保障粮食作业高效转运。五月下旬,在装载7万吨大豆外贸船“泰安娜”轮的卸船作业中,丹东港以单日卸船1.8万吨、单门机效率吨/小时、单船效率吨/小时,成功打破该港三项粮食卸船纪录。
高空俯视,林立的门机拔地而起,红色的岸桥搭起隧道,集装箱整齐有序地排列延伸……昼夜轮回,从日出到日落,辽港集团各码头运转不停息,各环节无缝衔接,疏运平稳有序,处处迸发着生机与活力,以高质量服务,全力保障着粮食通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