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早些年,东港的海鲜是“免费”的,曾让全国人民艳羡不已。
年8月6号,一部名叫《水乡东沟》的专题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全片由赵忠祥解说。
25分钟的节目中,接天连地的芦苇荡、赶小海的渔家生活、民风淳朴的小渔村,观众伴随着赵忠祥诗情画意的解说,认识了黄海岸边一个名叫大东沟的小渔村。
在物质还很匮乏的年代,能通过“赶海”而吃到免费海鲜的渔家人是很幸福的。
何其幸运,我们能在海边长大。
大东沟其实并不大,旧称太平沟,以境内东部一条通往黄海的大潮沟而得名。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东沟是个只有6平方公里,常驻人口只有几千户的小渔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大海给渔家人带来的可不止是口福。
赶海,老东沟土著的记忆。
大概在四十年前,自西海关开始,大东沟的芦苇浩浩荡荡直通海边。临近海边的地方,住着一户于姓人家。
父亲是生产队的理发师傅,收入微薄。勤劳的母亲为了分担生计,起早贪黑“赶海”来贴补家用,也能给正长身体的三个儿子改善生活。
长在海边的孩子没有不会赶海的。家里最小的儿子叫于凯,排行老三,7、8岁的年纪已经是个颇知赶海掌故的“老渔民”。
赶海,须在退大潮的时候。潮水退得越远,留给赶海人的收获也就越多。
偌大的滩涂,小小的身影,拐着小筐,手里拿着小铁钯,追逐着退去的潮水,于凯和哥哥们,跟随着母亲在海滩上捡拾着大海的馈赠。
“风流板鱼”、“高粱叶鱼”、“同乐鱼”、“海兔子”,渐渐装满了他们的鱼篓,有时候甚至会抓到“黄花鱼”和“对虾”。
赶海很辛苦,何况是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但对于凯来说,那种通过劳动而获得的成就感却成色十足。
有时候于凯兄弟几个也会把自己捕到的鱼、虾晾晒成干,拿到集市上去卖钱。那时候,一家人一年的辛勤劳作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但是赶海却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一抹鲜亮的颜色。
于凯说,儿时的清晨,家里常常弥漫着浓浓的鲜味,爸爸妈妈正在炖鱼。将赶夜海收获的鲜活杂鱼处理干净,炖进锅里,锅边贴上玉米面饼子,不一会儿鲜香的气息就在屋里弥散开来......兄弟几个就这样在炖鱼的香味中雀跃而起。那种温馨的场景,多年以后仍然萦绕于心......
靠海的生活,只要你肯努力,一定能有收获。
很多人把大海比作母亲,但没有生活在海边的人,是不能真正切身体会到那种博大的“母爱”。赶海人是大海的儿女,自有大海的性格,风浪拍打的坚强,日月不舍的追逐,潮汐相守的信用。
跟随母亲追逐着潮汐而长大的于凯,自然是个水产的行家。母亲的坚毅、母亲的品格,以及母亲在清贫年代的生活智慧,都对三兄弟的人生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这也是“渔凯”品牌的创立初衷。
上个世纪90年代,于凯在东港创办了大兴水产商行,从事活鲜类、冰鲜类及冷冻海产品的经营。历经20年的发展和积淀,于年创建了大兴食品有限公司,建立“渔凯”海鲜品牌。
时光流逝,城市在发展,新的快乐不断替代旧的快乐,时间带走了东沟,留下了东港。对于凯而言,那一箱箱“渔凯”里,装的不仅仅是海鲜,还有童年的星汉灿烂、水鸟欢歌,以及不可复制的家传手艺。
渔凯珍情,为爱相伴。
对大海的深情,对母亲的感恩,都饱含在“渔凯”这个品牌里。于凯用多年对海产品积累的经验,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服务。
大兴旗下的渔凯免洗即烹鱼系列产品、家传特制的韩式酱腌蟹和调味海笋蚌等,都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渔家孩子真诚的传承,打造暖心的海鲜品牌。
“渔凯”免洗即烹鱼精选北黄海野生鱼类,所有在售产品全部为零延迟加工。
也就是说,从海里捕捞上岸后,用最短的时间把它们加工冷冻,然后它的时光就停留在冷冻的那一刻,直到遇见你......
以传统厨艺的渔家文化与现代食品科技相结合,秉承营养、口感、品质、方便的出品理念,避免过度深加工,保持野生海鲜的原汁原味,锁住营养、鲜度和口感,一切以客户的健康为宗旨,并贴心的附上烹饪食用方法,渔凯家宴系列因此畅销全国。
时隔四十年,东港海鲜再次登上央视。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组、《欢乐中国行》栏目组、辽宁卫视《黑土地》等栏目多次对大兴食品进行了专访。
载誉无数的“渔凯”品牌,仍然保持着渔家人的质朴和感恩之心。在年春节到来之际,大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凯,为家乡父老送上新年礼!
活动时间截止到1月27日(腊月二十二)
戳阅读原文参与活动
主编:暴力熊
东一网业务部-
东一网编辑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