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里密语雕版是啥东西,中国古代

中科医院 http://nb.ifeng.com/a/20190514/7435821_0.shtml

老周

摘要:4月27日开播的《风起陇西》,是以三国时代蜀汉与曹魏之间的谍战为背景,在剧中蜀汉潜伏在曹魏的卧底使用密语雕版来进行密码通信,那么这个密语雕版到底是个啥东西,中国古代的密码究竟长什么样?

4月27日开播的《风起陇西》,是以三国时代蜀汉与曹魏之间的谍战为背景,在剧中蜀汉潜伏在曹魏的卧底使用密语雕版来进行密码通信,那么这个密语雕版到底是个啥东西,中国古代的密码究竟长什么样?

《风起陇西》讲得是三国时代的谍战,老周可是三国的铁粉,从《三国演义》连环画,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后到陈寿的《三国志》,都是看过好多遍;唐耿良的长篇评话《三国》、84年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10年版电视连续剧《三国》、吴宇森的电影《赤壁》,也都看过;当年更是智冠公司的单机版游戏《三国演义》的资深玩家,基本上每局都能一统天下。

同样,谍战剧也是老周钟意的题材,从好莱坞早期的经典谍战片,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迈克尔·柯蒂兹的《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到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间谍之桥》,还有《锅匠,裁缝,兵,间谍》、《极寒之城》、韩国片《特工》……都看过,不过老周认为系列和碟中谍系列,严格来说是动作片,而不是纯粹的谍战片。

国产的谍战片,从早期红色经典的《国庆十点钟》、《东港谍影》、《羊城暗哨》、《秘密图纸》,以及朝鲜的《无名英雄》到近年的谍战电视连续剧《潜伏》、《风筝》、《暗算》、《悬崖》,也都是看过好几遍。

现在把三国和谍战结合在一起,自然是最爱了。老实说,三国时代的谍战,老周还真没有研究过。不过,间谍这个行当,历史相当悠久,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是公元前约年的夏朝,少康复兴就派女艾刺探情报,所以有“用间始于少康”之说。

在汉字中,“间”字从小篆到楷书,都是门字头里一个月字,所以《说文解字》里的解释就是:“间者,軶也。从門从月。賢,古文閒。徐鍇曰:夫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軶也。”间的本意是透过门缝看月亮,所以有缝隙的意思,引申为偷窥,以及从事刺探秘密的人。

“谍”字,《说文解字》里说:“从言,枼(yè)声。谍,军中反间也。”间和谍两字,经常用来相互释义,最后就合并成了“间谍”这个词汇。

在中国古代的兵家圣典《孙子兵法》十三篇里,就有专门一篇是《用间篇》,详细介绍了间谍的种类和运用手段。所以,在三国时代有间谍,是一点不奇怪的。

《风起陇西》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败街亭的原因说成是派往曹魏的卧底,代号“白帝”由陈坤饰演的陈恭送出的情报,被曹魏在蜀汉的动卧底调包,结果因为情报错误而失败,由此展开了剧情。

这里咱就不多剧透,只讲两点。第一蜀汉方面怀疑“白帝”叛变,派旬诩(白宇饰演)前去天水锄奸。如果“白帝”叛变,帮助曹魏挫败了蜀汉的北伐,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怎么还可能留在天水,等着蜀汉派人来锄奸?继续作为双重间谍也不可能,因为蜀汉肯定不会再相信他了。一定是给他加官进爵,送到曹魏的后方,改姓更名开始重新的生活。这也是常规安排叛变间谍的方法。所以,蜀汉方面认定“白帝”已经叛变并派人锄奸,逻辑上就说不通。只能是派人进行调查假情报的来龙去脉,才是合理的。

第二,就是曹魏派到蜀汉情报机关司闻曹(老周孤陋寡闻,以前还真不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个机构)卧底,代号“烛龙”的间谍,有人认为司闻曹的负责人左曹掾冯膺就是“烛龙”。要知道,蜀汉方面知道“白帝”真实身份的人极少,冯膺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冯膺是“烛龙”,那就应该在送出假情报,导致蜀军街亭兵败后就将“白帝”一举拿下,不会还要费尽心思去调查到底谁才是“白帝”。所以,冯膺是“烛龙”在逻辑上是根本不成立的。

今天主要来聊聊剧中“白帝”与司闻曹之间是用密语雕版进行通信联系,这个密语雕版就是密码。老周现在对密码很敏感,因为我正在写本密码战的书,如果顺利的话,年底就可以和大家见面了,这里就先透个风。

密语雕版就是一种密码加密系统,就是“白帝”和司闻曹都有一套同样的雕版,在一块木板上有几个不规则的空洞,将木板盖在原文上,从这几个空洞露出来的字,就是要传递的情报信息。如果没有这套雕版,就算原文落到了敌人手里,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内容,完全就是一封“天书”。这封原文可以是有正常内容,也可以完全没有任何内容,就是一篇毫无关联的字,只要在这几个空洞位置上的字是情报信息就可以了。

这个和公元前年前后的“斯巴达棒”有点异曲同工之妙。相传,当时斯巴达军队统帅莱山德将军率军进攻雅典。一天,有一名信使穿越战线送来了一封信,但莱山德却把这封信扔在一边,而是要信使解下皮带,这条皮带粗看没什么特别,就是上面有着一些看上去是装饰性的字母。然后莱山德就将这根皮带缠绕到一根木棒上,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先皮带上杂乱无章的字母就变成了一份重要情报。莱山德的皮带和木棒,就被称为“斯巴达棒”,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加密设备。

所谓密码,就是将正常情况下可以轻松识别的信息,转换成一种只有特定对象才可以识别的信息。简单来说,就是特定对象之间约定,只能在特定对象之间识别的信息,这种经过处理的信息,对别人来说,就是完全不知所云的“天书”。

汉字是象形文字,和大多数国家的字母文字不同,要用另一种系统替换,就困难多了。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的恺撒就发明了一种密码,对重要通信内容进行加密。就是将字母顺序退后三位,也就是用D来表示A,用E来表示B,以此类推。今天看起来,其实很简单,破译也很容易,但在当时绝对是非常先进的。

换了汉字,就没法采用这种替代法,“中”字后三位是什么字?“大”字前两位是什么字?

比较接近恺撒密码的汉字密码,清朝著名的票号日升昌就创造性地采用了汉字代替数字的密码体系,例如用“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十二个字代替一年的十二个月,用“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头必分明”三十个字分别代替一个月中的三十天,用“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分别代表0到9的十个数字,而十百千万泽用“国宝流通”来代替。

不过汉字替代数字还比较简单,但要完全替代汉字,至少三千五百常用字,这么大的数量,如何替代?所以汉字的密码就是另外一种思路了。

中国古代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密码是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姜子牙,他创造了阴符和阴书。阴符共有八种,根据尺寸不同,每种都代表一定的意义:大胜克敌符,长1尺;破阵擒将符,长9寸;降城得邑符,长8寸;却敌极远符,长7寸;警众坚宁符,长6寸;请粮益兵符,长5寸;败军亡将符,长4寸;失利亡士符,长3寸。敌人就算缴获了阴符,仅仅从尺寸上也是一点都看不出隐含的真实意思。

而阴书就是一种传递方法的加密,将一封竹简信件分成三部分,交给三个人各带一部分去送,只有三个人全部都到达目的地,将三部分拼在一起才能得出完整的内容。如果途中有一个甚至两个信使被俘,敌人也无法完整了解整个信件的内容。而要将三个信使全部截获,这在概率上就要比一个人小很多了,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不过,像《风起陇西》中那种间谍传递情报,这样分成几部分来传递,受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基本是不可能的。

到了北宋仁宗年间,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由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编著的兵书《武经总要》里,就有详细讲述了一种密码术:

将当时战争中最常遇到的40种作战情况,分别编码,如:1请弓;2请箭;3;请刀;4请甲;5请枪旗;6请锅幕;7请马;8请衣赐;9请粮料;10请草料;11请车牛;12请船;13请攻城守具;14请添兵;15请移营;16请进军;17请退军;18请固守;19未见贼;20见贼讫;21贼多;22贼少;23贼相敌;24贼进兵;25贼退兵;26贼移营;27贼添兵;28贼固守;29围得贼城;30解围城;31被贼围;32贼围解;33战不胜;34战大胜;35将士投降;36将士叛;37士卒病;38都将病、39战小胜;40战大捷。

然后统兵将领和兵部约定一首40个字的五言律诗,诗里的40个字必须是没有重复的字,每个字代表一种情况。如果在战争中统兵将领遇到其中一种情况需要向兵部报告,就在正常公文中,有约定代表这一情况的这个字上盖个章,或者画个圈,标示出来。兵部接到公文,看到这个标示,对照一下约定的那首五言律诗里这个字,就知道前线遇到了什么情况了。而这封公文即便被对手截获,就是看到了这个标示,打破了脑袋也不可能知道代表了什么情况。因为本身五言律诗的数量就非常多,而且每个字代表什么情况也都可以随即转换,就算知道其中肯定有隐情,也无法破解。

这在古代简直就是无法破译的顶级密码了。只是这种密码系统局限性很大,只能简要地通报四十种情况,一旦超出约定的四十种情况之外的情况,就没办法了,而在战场上,出现的情况肯定远远不止四十种,如果出现其他情况,那就束手无策了。

所以,《风起陇西》里的密语雕版这种加密设备,还是比较可行的。不过,剧中说曹魏的卧底“烛龙”替换了“白帝”的情报,那么,前提是“烛龙”必须要有“白帝”的专用雕版。因为“白帝”是蜀汉的高级间谍,所以他的密语雕版是专用的,按理说,“白帝”的级别,他的密语雕版必须是左曹掾冯膺亲自掌握,亲自译成明文。如果冯膺不是“烛龙”,怎么可能调包假情报。剧中说这套专用密语雕版是由冯膺的妹夫主记室(相当于今天的机要处或秘书处)从事孙令保管,这也不合规定,因为这要雕版必须得冯膺亲自保管。退一步说,就算还有人能接触到这套“白帝”专用密语雕版,范围肯定是很小的,“烛龙”一定就在这几个人里面。很容易就查得出来,甚至都根本不用查,只要能接触到雕版,全部处死以绝后患。这在情报机关里也不算是什么出格的事情。所以“烛龙”调包了“白帝”的密信,基本是不可能的。

看来,《风起陇西》的剧情逻辑,还是有很大漏洞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开设“老周新观察”视频号,解读军事热点,敬请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6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