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1月22日日照电(宋翠)蔚蓝的大海一望无垠,碧海之岸,各种树木相互依偎,游客乘坐小火车蜿蜒穿行在沿海黑松林中,于幽静中倾听海浪声,仿佛来到人间仙境。
这是日照市高标准打造的阳光海岸绿道。
“阳光海岸绿道长28公里,环境的改变吸引了很多游客。”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于冰介绍说,整条绿道将万平口景区、梦幻海滩公园、张家台游艇码头、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串珠成线,设置了跑步道、自行车道、飘桥等绿道基础设施,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网红地。
日照阳光海岸绿道扮靓海岸线。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供图
近年来,日照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不搞大开发、抓好大保护,推动海岸带生态环境大幅提升、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成功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擦亮了蓝天、碧海、金沙滩的金字招牌。
为高标准完成海岸带保护,日照市强化了法律法规约束,出台了《日照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规范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秩序,构建完善了湾长制等各类制度体系;高质量实施海岸带三年整治行动,累计退渔还海2万亩,整治修复岸线8.92公里。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海龙湾退港还岸、退岸还海项目,让港口作业区搬离城市,让生态经济区永驻城市。
继28公里的阳光海岸滨海绿道后,日照市又打造了一处旅游品质提升工程——山海风情绿道,自阳光海岸绿道北起点至五莲龙潭湖,全长33.8公里。有机串联两城河湿地公园、金银河、两城遗址、白鹭湾、潮白河公园、五莲山、九仙山、龙潭湖等景点,将山野、田园、滨河、湿地、海滨、景区互联互通,实现了东部海滨和北部山岳旅游资源的“山海联动”,带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日照市卧龙山街道吴家台村,有一个集茶文化、海洋渔文化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度假园区,园区内利用废旧渔船改造而成的民宿受到游客的欢迎。
园区的经营者闫早宁介绍说,他是吴家台村土生土长的一名“渔二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流转了海边的一片地,种植茶叶,搞起特色旅游,尝试着将渔业和茶叶融合发展,这片离海不足千米的茶园成为了一大特色。他在茶园内建起了海洋文化博物馆,购买了很多废旧渔船,在船上搭建房屋,把渔船改装成民宿,船屋内配套齐全,船头船尾打造成了餐厅和阳台,非常惬意舒适。游客在园区内可以采茶、品茶,还可以住船屋、吃海鲜、逛博物馆。
用废旧渔船改造而成的民宿深受游客青睐。刘九省摄
仅在卧龙山街道,就有13个这样的渔家民俗旅游村。其中有5个村完成了提档升级,从最早的“大通铺”到现在的“标准间”,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俗旅游不断向精品化发展。
山海情绿道的开通,串联起了海滨湿地、民俗旅游村、白鹭湾、五莲山等自然人文节点,“山海联动”,将民俗旅游、农业采摘、历史文化串珠成链,打造出城乡融合、区域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样板区。
通过阳光海岸精品旅游产业集群,日照正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丰富旅游业态,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东港区相继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让“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成为到过这座城市的朋友们的普遍共识。
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48%;实现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68%。
“山海联动”打造出城乡融合、区域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样板区。刘九省摄
日照市发展的最大优势在海洋,最大潜力也在海洋,日照旅游最大的特色也是海洋旅游。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德忠表示,在“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三区一市”为抓手,突出规划引领、项目带动、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海滨度假、海上垂钓、帆船游艇等海洋旅游业态产品,实现海洋旅游由海岸向海上、海下延伸,进一步培育壮大阳光海岸带精品旅游产业集群,充实提升海洋旅游发展内涵,聚力打造现代化国际海滨旅游度假名城。
未来,依托阳光海岸精品旅游产业集群,日照将持续深入打造“宜居之城”与“活力之城”,加快建设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活力时尚、幸福和谐的现代化海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