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东港区软件硬件双提升,乡村教育

日照市东港区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软件硬件”双提升,乡村教育强起来

地处偏远、群山环抱的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尹家河小学,崭新的四层楼笔直矗立,墙上“让教育的温暖浸润每一个炊烟升起的村落”的红字分外醒目。借助农村中小学“全面改薄”,年起,尹家河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变:老师上课有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学生有校车,教室有空调,上体育课有标准化操场,学校还针对留守儿童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有的家长在城里买了房,最终还是选择让孩子在我们村小学上。去年,还从城区学校转回来两个孩子。”校长孙雷感受到了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带来的生源变化。

“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结构更加优化,家长、学生不愿再舍近求远了。”东港区教体局局长于西庆认为,学校生源变化背后,是东港区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差距的缩小。

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五年来,东港区投入大量资金,先后改扩建、新建学校32处,总投资18.2亿元。其中,涉及老城区学校10所,农村学校8所,总投资6.3亿元。“不管城区还是乡村的中小学,建设标准都是一样的。”从事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东港区教体局校安办主任厉新表示。

“教育事业必须一切从孩子安全健康成长出发。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这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党委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应有之举。”东港区委书记王世波说。

东港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中小学集中配餐,并持续推动课后服务提档升级。西湖镇的一位学生家长表示,“现在孩子在学校不但中午有饭吃,下午放学后还有老师管,心里格外踏实。”

为推动教学质量提高,东港区在均衡城乡教师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年以来,全区累计新招聘农村学校教师名,为农村补充公费师范生45名。年轻的老师能留得住吗?西湖镇“八校合一”的实践给出答案。

此前,西湖镇共有七个村小学,规模小、布局散,三分之二的班级少于10名学生,有一个班只有3名学生;最小的学校,总共只有12个孩子;每个村小一般平均有八九名教师任教,普遍存在包年级、跨专业教学现象,严重制约着西湖镇义务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去年,在家长%同意且镇中心校建设了食堂、开通了校车的基础上,西湖镇将七处村小与镇中心校合并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西湖实验学校。合校后,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各学科教师配备齐全,并且还腾出24个教师名额可分流到其他学校。然而,报名想到其他学校的只有12名教师。“是环境好了,待遇高了,能留人了。”西湖实验学校校长李洪宜说。

每月比城区学校教师多发一千多元的乡镇补贴,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工作经历,在农村学校工作10年、20年、30年以上的教师推荐评选中级、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可不受单位设岗比例限制……在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对农村学校资源优化整合的同时,东港区在职称评审、评优树先、荣誉奖励等方面推出更多向乡村教师倾斜的政策,对城乡学校教师队伍均衡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统计,目前,东港城区骨干教师有36人交流到农村学校,带动农村学校发展;全区共推荐基层高级职称38人,按农村工作累计年限不占岗位比例推荐中、高级职称人。

“95后”免费师范生贺聪,去年毕业分入西湖镇响水小学,“只有五个年级,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校舍陈旧,操场是土操场,冬天取暖靠生炉子”的现状,一度让他心凉半截。西湖镇“八校合一”后,原来要同时教语文和英语的贺聪,开始专职教语文。“除了教语文,我还兼任班主任,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而且现在的工作生活条件都很好,不比城区学校差,我打算在这里扎下了。”贺聪表示。

(大众日报记者吴宝书丁兆霞通讯员卢立平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18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