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中村的那些村办企业1984年王店乡唯一

周利萍

作者简介:周利萍,五届区政协委员、五届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嘉兴市正春和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利萍。

村办企业,是60-90年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村办企业在20年代初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但是经历了村办企业的这一代人,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纯朴、进取、吃苦精神、敢于为先,还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感想。

当时为了相应党的号召: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剩余劳动力。从70年代开始,王店公社立忠大队的村办企业就开始逐渐形成。这不但解决了当时农民的收入,也减少了农民上缴款的负担,更为村里的公益事业的支出起了很大的帮助。比如村里建造了学校,解决了村干部的工资问题。

今天采访了年村里办的第三个企业:立忠大队钢窗厂的负责人,我们先来听听他对村办企业的一些回忆。

被采访人的口述,周利萍整理记录。

翻开这些历史性的村办企业,在当时的王店公社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钢窗厂的开办,对于村办企业到了一个巅峰。

通过镇中村原先的二代书记的帮助,找到了当初镇中村最光辉的村办企业的负责人:徐明松。70多岁了,但看上去还是那么的精神,在王店镇中村委会里,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王店钢窗厂,也叫王店区钢窗厂,到最后是嘉兴市钢窗二厂。工厂地址在原王店粮站北面米处,占地面积有10亩。

而钢窗厂的成立也是很有因缘。

当时嘉兴有位名叫顾鸣丽(丽为谐音)的女子下乡到立忠大队9队,而医院医院的基建,医院在造房子,由于当时嘉兴这一带没有钢窗,都是去无锡的一家钢窗厂进货。

也就是从她父亲老顾这里得知,觉得钢窗很有前途。

所以村里一合计,决定也办一个钢窗厂。这点在找书记确认细节。

要开钢窗厂,但没有经验,怎么办?又是老顾,在年底的时候帮助介绍到无锡县东港乡钢窗厂学习培训,这次村里去了5-6个人,学习生产工艺,制作图纸等。

学习结束后还聘请了一位师傅来村里进行指导,而这位师傅一呆就是一辈子,因为来的时候才19岁,后来在王店成家立业,一直到钢窗厂改制结束,目前居住在建设。很巧合的是,这位师傅的姐姐在新加坡也是做钢窗。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去外面借点材料回来,算是做点样品出来,毕竟通过去无锡培训后,也需要自己有个实践。

直到年3月份接到了厂里的第一笔业务。这个时候,虽然说厂是成立了,但是对于工厂来说,原材料的购买却是一个大问题。

在那个时候厂里没有物资材料的指标,等于厂是开了,但是原材料都没有,而且不是说有钱就可以买到的,而是需要有指标才能买到,再说,业务也不知道在哪里?因为是以销定产,所以必须得先找到买家,然后再去找原材料,在当时来说,这个困难不是一点点,而现在徐明松负责人在说到这事,虽然是笑着说,但也包含着当时的无奈。

工厂第一单的业务,我记忆犹新,而且是相当深的记忆,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新塍有个热电厂,在当时也是有点规模的,灵道市面说要造房子,需要多个方的钢窗,当然这个信息医院老顾,他算是在这个圈子里,所以信息来的比较快。因为老顾跟物资局领导住在一个院子里,有点关系,所以在他的协助下促谈成了这个业务。

业务是来了,那么接下去要想办法拿到原材料。

新塍热电厂是属于二轻系统,有钢材指标,但拿到的是8吨角钢,还做不了钢窗。通过多次联系和协商无锡指导工厂愿意将角钢换成钢窗原材料,也算是支持我们。

而当时的运输全部靠船,厂里也自己准备了一条11吨的船,想想11吨的船装8吨的角钢,应该是没有问题,当然也有反对意见,觉得这个船不适合装8吨,通过最后的决定,听取了我的意见,全部装上。经过天的运输,终于到了常州,但是很不巧的是,无锡只能换3吨,那么还有5吨没有着落,当时也是没有沟通好,是只能换取部分,而不是全部。

那怎么办呢?

只能再去找来村里请来的师傅,通过他的关系,联系到了常州黄天港钢窗厂说是可以换取,所以这条船又继续往常州出发。但非常不顺的是船在半路中,跟无锡电化二厂的大船擦了一下,我们的船翻身掉进了河里,而问题在于船只装载不良(因为船内有三个横杠,所以材料是放在横杠上面,所以遇到风浪什么的,摇摆不定)

我一个人在那边处理事情,把5吨角钢打捞上来,再去常州换原材料回到村里,一共花费了26天,才完成了第一批的生意。

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出事不利,但这个事情,却一直在我记忆深处。

再后来,物资局扶持了大桥钆钢厂,在当地也算有了原材料。

如果哪家单位造房子,把他们的指标材料拿来,才算有了稳定的原材料。

原材料解决了,但困难总是不停。当时做的产品中,主要面向的是住宅和建筑,销售方面因为是以销定产,所以工厂业务不稳定。由于建筑上用的少,供销出去跑业务量就更少。

终于通过供销人员的努力,接来了第二金厂的业务。

有吨钢钉要卖给我们,市场价格是1元,但是发票只能开0元,差额只能给全厂发奖金的清单作为补充。

后来我通过和村里派来的干部领导汇报,怎么办?

但为了接生意,所以对方提出的要求也只能答应下来,换取这个业务。当时这点差额是自己写了张纸和对方全厂人员的名单作为凭证,自己私下做账。而这份人员清单放在村干部领导这里保管。

到年的时候,出了事情。

他们以为我贪污了这笔钱,当时做这个事情,都是很隐蔽的,总以为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出纳以为我有事,后来被人举报,检查院也来了,第一次看了以后,也没啥。检察院再去第二严禁长调研,他们也不承认有这个事情。因为他们也没做账,。

第二次检察院带了镣铐来,4万元是大案了,这样的情况下,把我和村干部分开审问,我们二个把这个事情原本说出来,反正我们自己也没有自己私吞,所以心里很坦然。

产品的销售上,除了供销员到处在本地跑以外,另外靠物资局,在他们的一本书上做了广告,再后来靠口碑慢慢的有影响力,客户也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地,海南岛,广东茂名,湛江,山西大同等。

最高峰的时候,工人有80-90人左右,最高产值有万左右,利润达到了20万左右,当时在王店小有名气。

由于产品质量好,信誉好,全国各地的厂家送来了很多的锦旗,可惜的是,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前二个月,厂里这些老资料被当作废品全部卖掉了。

年镇中村获得了王店乡唯一的一块荣誉:文明村。

在年的时候,获得的很高的一个荣誉:全国金属结构协会会员厂

杭州钢铁厂的服务公司办钢窗厂的时候,特地来王店学习,王店这里还专门派师傅去技术指导。

净湘钢铁厂也来这边学习。

村办企业,是特定历史下的特定产物,也具备了特定的贡献

在艰苦的条件下,白手起家,这样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去是大家唯一的目标。

而如今,镇中村的村办企业已经不复存在,原来的这些企业通过转制后,也没有幸存下来。

给我们一个启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单靠农业是力不从心的,如何做好做大农村产业,利用好一村一品的特色,朱彝尊文化的衍生,四大特色村的联合,通过村集体的努力,更好的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但可以美化我们的环境,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这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条康庄大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1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