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甲子之后,致远舰归来!6月1日,是辽宁省博物馆“再现致远舰——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出水文物展”的最后一天。出水文物以它们特有的印记,正无声地展示着致远舰的最后时刻,接续着那些壮怀激烈的英雄故事。辽沈晚报推出主题策划“致远舰之前世今生”,让我们一起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学生参观致远舰模型。
精忠致远
魂兮归来,以瞻家邦!
魂兮归来,守我家国!
年9月17日,东经度34分、北纬39度32分,东港市大鹿岛西南16.9公里的黄海海域,致远舰在奔袭敌舰途中被敌炮击中沉没,自邓世昌以下余名海军将士与舰同沉、壮烈殉国……
“撞沉吉野!”这是一个民族不肯屈服时的呐喊与决绝!真正的英雄已经永远地把生命融入了历史,他们的怒吼也从此一直激荡磅礴,这由爱国主义情怀所引发的肺腑共鸣至今仍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
近日,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致远舰出水文物中有带有“致远”舰徽的白釉瓷盘、刻有致远舰大副“陈金揆”英文名字的单筒望远镜、致远舰加特林机枪以及船员用过的汤匙、碗碟、铜钱等珍贵文物。舰徽瓷盘、望远镜、方形舷窗等就是确认致远舰身份的标志性文物。
船上用过的餐具。
整个展览分为“重整山河-致远舰的水下考古”“铁甲无声-致远舰的生命史”“龙血玄黄-致远舰与黄海海战”“与子同袍-致远舰将士遗物”“其惟春秋-海战历史评说”等五个部分,展现出邓世昌以及致远舰战士在甲午战争中宁死不屈、誓死御敌的英雄壮举,彰显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优良传统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年,联合考古队启动“丹东一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经过三年时间,联合考古队在水下发现了一艘沉没战舰的舰体,基本弄清了船体结构,打捞出水了一批珍贵文物。
年11月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有文物、军事等有关方面专家参加的专题论证会,根据水下物探成果、考古实物资料,结合文献档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渠道证明,“丹东一号”即为清北洋水师“致远”舰。
“丹东一号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被评为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并获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展览结束后,“致远舰”出水文物将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转交给丹东市人民政府。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丹东大鹿岛上按剑而立的邓世昌终将等回自己的战舰与袍泽了。
庆!昔英魂重聚,再守中华海疆!
幸!今,山河犹在,民富国强。
北洋最速
年9月,在“丹东一号”沉船地,14片白瓷餐盘残片被考古人员花了十天时间打捞出水。拼凑起来之后,“致远”终现身。在这个直径20厘米的餐盘中央,就是篆书的“致远”,而环绕着“致远”的则是英文“中国皇家海军”,也就是说这个餐盘是中国皇家海军致远舰的专用餐具。
带有致远舰徽标的瓷盘。
与致远舰一样,这专供军官使用餐盘也是在英国定制的,致远舰是中国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建造的穹甲防护巡洋舰。穹甲防护巡洋舰就是只在炮塔和舰身主要部位采用装甲(穹甲)防护,其余均用铁板覆盖,也被称为“半铁甲船”,虽然牺牲一部分防护功能,但是速度得到了提升,从其另一个名字“穹甲快船”就能看出其特点。
经过水下考古发现,致远舰残长约61米,最宽处11.5米,舰体保存的高度约2.5米。年入列的致远舰是当时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中速度最快的,造价为白银84.5万两。
邓世昌为致远舰管带也就是舰长,是他亲自带人将致远舰从英国驾驶回国。这是他的第二次环绕半个地球的远航。第一次是他去接收扬威舰,大清水师第一次登上了世界舞台,当时在世界各地停靠时,各国港口都鸣炮相迎。
而在中日甲午海战爆发的12年前,扬威舰还是“蕞尔小国”日本惹不起的大家伙。年,朝鲜发生了壬午之变,日本借机想侵占朝鲜,当扬威舰和超勇舰赶到仁川,日本的一艘军舰已经提前一天到了。扬威和超勇不以为意地用大炮封锁了港口,在等候上面打不打的命令时,日本又来了7艘战舰增援。虽然数量上是8比2,但是日本海军看了看扬威舰和超勇舰的个头硬是没敢打,又不敢在北洋水师的舰炮下登陆只好护着运兵船跑了。
忠孝难全
只不过这一次与日军的接触却让邓世昌没能回老家看父亲最后一眼。出战的命令一下,军令如山,知道父亲去世的消息之后,邓世昌一直将自己关在船舱中,不言不语,就是不停地写着大字。邓世昌喜欢书法,尤其喜欢黄庭坚。部下看他不停地写了又撕,撕了又写,偷偷拿起废纸拼了一下,才知道,邓世昌一直写的是“不孝”二字。
放在现在的语境里,邓世昌是标准的“三高型人才”:官拜少将、掌管着北洋水师主力巡洋舰之一的致远舰;从大清的海军最高学府马尾船政学堂毕业,同学都是各个战舰的精英;薪水也非常高,当舰长时月薪白银近两,按照清末的购买力,折算成人民币最少40万元。
而且作为家中的独子,邓世昌也是标准的“富二代”:在他少年时代,家里就专门为他聘请了洋人当外教学习外语、算术。邓世昌在私生活上更称得上是“绝世好男人”:在那个男子汉大丈夫当三妻四妾的封建年代,他只娶了一个女人。
作为家中独子还是大富之家的独子,邓世昌能够顺利加入北洋水师只能说他有一个开明的父亲。邓世昌报考马尾船政学堂时,大概由于“好汉不当兵”的观念,马尾船政学堂第一次招生就没在福建当地招满人,也才给了邓世昌这个广东人机会。当时邓世昌已经18岁了,是所有学员中年纪最大的。
深受上司赏识的邓世昌是个标准的军人,虽然早成为了一舰之长,仍严格遵守北洋水师的管理条例。邓世昌的外孙女叶素兰听长辈说过自己的这位外祖父,她说她母亲印象最深的就是别人的父亲总回家,而邓世昌却一直住在军舰上。她总是趴着门缝往外看,每当傍晚时分远远看到一个男人带着一条狗慢慢走过来,她知道是父亲终于回家来了。
展厅的一面墙上,介绍了邓世昌的生平履历。
撞沉吉野
年9月17日,晴。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九日出生的邓世昌44岁的最后一天。虽然8月1日中日已经宣战,但由于李鸿章保船制敌的策略,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以及整个北洋水师并没有做好与日军海上决战的准备,他们只是从旅顺赶来护送清军在大东沟登陆的。
中午时分,倾巢而出的日本海军堵住了北洋水师的归路,一场大战猝然爆发。12年前吓都能吓跑日舰的扬威舰、超勇舰相继受重创搁浅沉没。激战三个小时后,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舰着起大火,日军全力对其展开了围攻。而北洋水师的战舰在这紧要关头居然逃了两艘。旗舰若是不保,北洋水师也就完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致远舰上升起了战旗,那是邓世昌的三色将旗,意味着他们独自向日军发起挑战。邓世昌身着蓝色上衣白色裤子的军官制服,手持军刀大步登上飞桥,面向全舰将士发表了他人生最后的演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全舰将士闻之振臂高呼“杀敌!杀敌!”
邓世昌指挥战舰挡在了定远舰身前,很快,致远舰就在日舰的围攻中中弹累累,舰体都已倾斜。但正是有了致远舰这面盾牌,定远舰才得以扑灭大火,正是致远舰将士的舍生忘死,将北洋水师从一战覆灭的危机中拯救了出来。
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去世之后,众多的怀念文章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他在《甲午风云》中饰演的邓世昌这一角色。“在狂涛恶浪的大海上,一艘鼓轮怒驶的战舰,一位怒目而立高呼杀敌的军人,双手握拳并举胸前……”李默然塑造的邓世昌的形象,诠释了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永恒的英雄梦。
万炮轰鸣、怒海燃烧,伤痕累累、弹尽粮绝的致远舰并没有退出战场,那句让人热血沸腾不能自已的豪言终于响彻海天,邓世昌挥刀高呼:“撞沉吉野!”随之的是满舰将士的怒吼,“撞沉吉野!”(经过后人的考证,致远舰当时要撞击的可能不是吉野号,而可能是日军的本阵舰队。)
致远舰不顾一切地冲向敌舰,但不幸中弹后发生爆炸,它一边冲锋一边慢慢沉没,最后只有螺旋桨还露出海面不停地旋转。
与舰共沉,全舰余名将士仅有7人幸免于难。邓世昌本来可以不死的,落水之后,他的仆人向他扔救生圈,他推开了;附近的鱼雷艇来救,他拒绝了,“事已至此,义不独生”,最后邓世昌沉入了茫茫大海之中。
参观者在方形舷窗前记录。
死事最烈
与丹东大鹿岛隔着海遥遥相对的庄河的黑岛。那里也耸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是邓世昌的战友林永升。林永升是经远舰的舰长。“争先猛进,死事最烈”这是清政府给予林永升的最后的评价。林永升确实是北洋水师将领中死得最壮烈的,阵亡之时,头部都被日军的炮弹炸裂开了。
林永升的经远舰装甲厚,邓世昌的致远舰速度快,两艘几乎同时完工的主力巡洋舰一直搭班子作战。甲午海战爆发前,两个人都下令“尽去船舱木梯”以防士兵逃离岗位,还扔掉了所以的救生艇,“将龙旗悬于桅头”,以示誓死奋战。
经远舰撞击吉野未果而中弹沉没,一样彪悍的林永升同样命令开足马力撞击敌舰,就在前进的过程中,林永升被炮弹击中,当场阵亡,时年41岁。
林永升战死之后,帮带大副陈荣继续指挥作战,战死。二副陈京莹接替指挥,也战死。年9月17日17时30分,经远舰被日舰轰得“船身破裂”,终沉没海底。战后,就连日本海军也不得不对经远舰将士的英勇善战表示了敬意,称“敌军终未升起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当可瞑目海底。”
在辽宁东部的这一片海域中,沉没的不仅有致远舰、经远舰,还有超勇舰、扬威舰,只是其余的三舰不知能否有机会重见天日了。
北洋悲歌
决战黄海
大东沟这个地名现在在丹东当地已经不存在了,按照当时的记载,也就是鸭绿江出海口的一个大的分叉,也有说就是现在丹东港的位置。年的沧桑总会改变许多、湮没了许多,也误传出许多。
年9月16日,夜幕降临时,大东沟的海岸上呈现出一幅粗犷的景色——宿营地的灯火沿着荒凉的岸向远处延伸,在恐怖的黑暗中聚集着粗大的人影,在遥远的地方到处有灯光通明的军舰的巨大影像。当最后一名清军终于上了岸,北洋水师上下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就在7月25日,日军偷袭了由北洋水师二艘战舰护送的运兵船,高升号运兵船被日本的浪速舰击沉,0多名清军将士冤死在朝鲜丰岛海域。不明不白地挨了这一闷棍后,这一次,为了护送援朝作战的将士,北洋舰队主力10艘战舰齐出。
包括当时各国观察家在内,没有人认为日本的舰队敢来挑衅看上去如此强大的舰队。但是这时,日本人已经途中了。
年9月17日,这一天天气不错,无风无浪的,适合航行,当然更适合作战。邓世昌像平常一样,上午带着水手们在船上进行了最后的一次操演。做为当时最西方化的军队,那天的军官午餐中有一道菜是西式的烧鸽。不过饭没吃成,11时30分,一个军官闯进餐厅吼出了一句英文:先生们,发现日本舰队!
战斗喇叭在各舰响起,整个北洋舰队动了起来,开始匆忙备战的水师将士们并不知道的是:日本人早在1个小时前就发现了他们,而且饱餐了一顿后做好了战斗准备,他们甚至有时间换了一身新衣服。
怒海争锋
年9月17日12时50分,黄海大鹿岛海域打响了决战的第一炮。这一炮是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打出去,当时距敌近米,也只有旗舰定远舰的主炮能打出这么远。
不过开战不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中炮,而这一炮也击中了定远舰的信号旗指挥杆,让旗舰定远失去了组织舰队战斗的能力。
不过北洋水师将士马上就还以颜色,也是一炮就击中了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松岛舰,这一炮直接将松岛舰为了超越定远的毫米炮而强按上去的毫米主炮打掉了。
双方你来我往,炮火连天。但很快,北洋水师的致命弱点就暴露出来了。同样是中弹累累,日舰中的弱舰比睿、西京丸和甚至只有吨的小跑腿赤城都没有被击沉,而北洋水师0吨的超勇舰和扬威舰却在交战半个小时后相继起火,最后超勇沉没、扬威搁浅。
“一团团又大又浓的黑烟,没有风把它吹散;透过烟雾,那些巨大的战舰摇摇晃晃的样子隐隐呈现,难以分辨清楚,它们犹如许多发怒的巨龙在喷吐火焰;此外还有几艘军舰也在燃烧,因为它们已经中炮着火;而压倒一切的是大炮声震人心弦,如同雷电交加,响声不绝……”这是躲在一旁观察的美国人留下的海战纪实。
旗舰定远舰正被日军的本队围攻,这时济远舰和广甲舰已经脱离了战场,邓世昌的致远舰冲了上去护住了旗舰定远舰,最后身受重伤的致远舰倒在了撞击敌阵的冲锋路上。
差不多是下午3时30分左右,镇远舰连发两炮全部命中日军旗舰松岛舰,已经无力再战的松岛号不得不降下了指挥旗,退出了战场。
暮色沉沉,激烈的海上大战已经进行了5个小时,硝烟慢慢随风飘散,大鹿岛旁的海面也渐渐平静下来,两支都已伤痕累累的舰队进入了短暂的对峙。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海军中将望着对面似乎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的北洋水师的两艘巨舰,又看了看自己那艘甲板设施几乎全部被摧毁了的旗舰松岛,他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那个重伤的三等兵的哀叹:定远舰怎么打不沉啊!
年9月17日下午5时45分,自觉无法获胜的伊东祐亨下令升起了信号旗,“停止战斗”,然后率领舰队主动退出了战场。
加特林机枪是当时战舰上的标配武器。
三个细节
这一场被世界上的海洋大国们称为“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蒸汽机舰队的海战”的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了4艘战舰,但也成功逼退了日本联合舰队。中日甲午战争被认为是所有国人之耻,而很不幸的是,被自己人认为强大的北洋水师成了自以为强大的大清国败战的替罪羊。
战场上的得失成败自有专门的军事专家去解读,我们通过一些细节来看看何为北洋水师注定的悲壮结局吧。
为什么日本舰队先发现了北洋水师呢?已经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以前海上是靠桅杆发现敌人,现在已经靠看煤烟了。日本舰队烧的是无烟煤,北洋水师呢,那种特供的劣质煤烧起来完全是黑烟滚滚,不仅呛人更影响视线,就这样,北洋水师还没等与敌对战就已经失了先机。
一直负责供应北洋水师用煤的开平煤矿没有好煤了吗?有,但是不给你!这开平煤矿背后的水太深了。眼看就要打大仗了,军情紧急,邓世昌愣愣地去威胁那个管理煤矿的张翼,说你这次要是还不给我好煤,我就上李鸿章李大人那里告你去。结果,邓世昌在战前收到的最后一批煤不仅还是碎得快成末的煤,而且居然是湿的,供应的量更是只有一半。
要知道这开平煤矿可是有着李大人股份的,可那张翼居然一点面子都不卖,这张翼何许人也呢?他就是醇亲王府的一个管家,其实就一奴才。一个奴才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呢?您想想醇亲王是谁呀,谁?光绪他亲爹!
为啥北洋水师的战舰挨一炮就着一片呢?
因为日本人用的是新型火药,中弹处,不管是木头还是铁沾上都会燃烧,也就是改进了的“黄色火药”。而北洋水师的炮弹里还是“黑火药”,就是一般乡下制造烟火的那种。
其实这种黄色火药,大清朝早就弄到手了,只不过用去开矿了。而且开矿也没用上,因为当时一个大官说这东西这么危险,赶紧埋了吧,于是,真就埋了。北洋水师甚至不知道有这个大杀器存在。
为什么日本军舰那么能挨打?
因为造舰时间太早的北洋水师用的是慢炮,而日军的舰队已经装备了快炮。李鸿章和北洋水师的将领们早就知道快炮的厉害,就在甲午战争前夕的3月,李鸿章专门给朝廷写了一个奏折,请示说希望能够进口一批速射炮,考虑到国家没什么钱,只买21门炮就行。当时朝廷管钱的人在奏折上批了三个字:知道了。作为特大一个官僚,李鸿章明白这就是没戏了。
不仅是快炮不给买,就连老式的开花弹也停止进口好几年了。于是,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对付日舰其实基本靠砸。
一年后,被围于刘公岛的丁汝昌收到了日寇陆军总指挥大山严和海军总指挥伊东祐亨联名的劝降信。文采不错,说的也实在,摘录一下:
……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通变之所由致也。……
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存立之一大要图。今贵国亦不可不以去旧谋新为当务之急,亟从更张,苟其遵之,则国可相安;不然,岂能免于败亡之数乎?……
此信虽然名为劝降,却无一劝降之语,只是推心置腹般讲了一大通道理。今日读之,仍感慨万千。
陈金揆用过的单筒望远镜。
以身殉国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邓世昌已经用他的生命写下了第一个音符,接下来有很多人同样用生命完成了这一篇悲壮的乐章。在甲午海战时,四舰沉没,每舰都有不少水兵获救,但四名舰长却无一生还。
42岁的黄建勋是超勇舰舰长,开战半个小时之后超勇舰就被大火吞没。黄建勋选择的是与舰同沉。北洋水师的左一鱼雷艇赶来救援,将长绳抛给了黄建勋,他没有接,随波沉没。大副翁守瑜在超勇舰将沉时告诉左右“全船既没,吾何生为?”毅然投海自尽。
扬威舰搁浅,灭火自救时却被逃跑中济远舰撞沉了。同样42岁也是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的林履中和大副二副一起投海自尽。
两首诗。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前者是“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杜牧写的,杜牧的祖先是三国杜预,爷爷是唐朝宰相,绝对的贵公子。他死后没几年,就是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了。
后者是一个世称其婉约的女子发出的感叹。是北宋南宋时代的李清照,时因金兵入寇,举家南迁,一直颠沛流离。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这是被大宋灭掉的蜀国女人的愤怒。
对于真正的勇士而言,牺牲,也许就是,需要的时候,死也要死得像个样子。
年11月19日,镇远舰舰长林泰曾因战舰受损严重,自尽!44岁。甲午海战时,林泰曾下令卸除舰上的舢板,以示“舰存与存,舰亡与亡”。
年2月10日,“苟丧舰,将自裁!”定远舰舰长刘步蟾下令炸毁失去战斗力的定远舰,自尽!43岁。
年2月11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尽!59岁。
年2月12日,镇远舰代舰长杨用霖,自尽!41岁。这个老兵将枪口放入口中,这是北洋水师开的最后一枪。对准的是自己。
对于丁汝昌等人的死,当时的国外报纸是这样报道的:“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的平时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几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魂兮归来,以瞻家邦!
魂兮归来,守我家国!
幸!今,山川锦绣,国泰民安。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李振村文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首席记者查金辉摄
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编辑崔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