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虎林人的老家东沟县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治的好 https://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之跟同事聊天,不自觉地将“归”字的一声读成类似四声并加重,同事一愣的瞬间,自己也觉得好尴尬。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说起来这得跟一部分虎林人说的方言有关。

目前在百度词条上搜索“丹东话”这几个字时,百度百科显示,丹东话应泛指丹东周围有些市县所说的方言,是胶东官话的一种,同时介绍了许多分类,像作者说的就是东沟话。因本人不是研究语言类的,也解释不太清楚语言方面的专业知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百度下。里面有一段关于该语言使用范围的介绍,除了理所当然的丹东境内及周边范围,还提到了虎林。

百度百科中关于丹东话的使用区域介绍

有地理常识的朋友第一反应就是,这两地方别说挨着了,连省份都不挨着,咋还能有人说这种流传并不广泛的方言,又不是普通话。

原居住在虎林县太和、义和、伟光、新乐、东风、忠诚(上述均为乡镇合并前的老地名)等地很多居民,祖籍均为辽宁省东沟县(现丹东市下辖东港市)。以本人为例,父母双方上一辈老人均为东沟人,小时候身边的人也大部分来自于东沟,因此每个人操着一口流利的东沟话(之前曾在别的平台发过该文,有许多东港市的老乡给我反馈,东沟话和丹东市区说的话也有区别)也就不足为奇。直到现在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平时自己早已习惯说着带有东北音的普通话,甚至身边早已无此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只要回到虎林或者与家人通话时,神奇的事情便发生了——语言自动切换,更能做到东沟话与普通话瞬间无缝切换,我想这就是母语的力量吧。

拍摄于《东沟县志》封皮

东沟话跟大连话有些相近,跟东北三省的普通话差距还是挺大的。除了发音与普通话大相径庭,还有少量的词汇也独具特点,不了解的人根本不知道在说啥。比如“嘎实”、“来(三声)塞”、“揣次”等等,这也造成了每次领媳妇回虎林,偶尔还要充当下“翻译”。

在记忆中,本人十四岁之前根本不会说现在说的普通话,毫不夸张地说,当时上小学,好多授课的老师教识字时,就是按照东沟话发音教的。当时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偶尔看电视或接触不说东沟话的外人,还觉得这些人说话咋这样。后来小学临近毕业时,从村中转去县城上学。第一天在课堂问老师问题时,还造成了老师及班里同学哄堂大笑,当时老师跟我说:“孩子啊,咱进城了,咱不能说土话啦”。

至于说虎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沟人的集中出现,本人没做过具体调查,不敢妄下结论,但从自己家族的迁徙史中,或许可得一二。

我的家是在我太爷那辈,从东沟赶着牛车带着全家一路走到虎林。当时来虎林具体的时间,因好多老人已经不在了,没人能说得清,只能靠一些细节大概推算出年-年这个区间。据以前听老人回忆,当时虎林已有少量东沟人,后来陆续越来越多的东沟人迁徙而来,或一家来,或几家合伙而来,投亲靠友,逐渐形成了后来的一个个村落。像我姥姥家就是年初从东沟搬来虎林定居,这时期也有东沟同村的村民后续搬来。

中国人骨子里对故土,存在着很深的情怀,有句话叫故土难离。为什么我的先辈们不辞辛苦、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迁徙到这片当时看来无限荒凉的地方那?小时候曾经问过家里老人,我们为啥不在老家呆着,答案只有一个字“穷”。

当年的东沟跟现在的东港简直没有可比性,现在的东港市因靠近港口,交通便利,已经发现得非常好。但在当年,因多山丘,可耕种土地面积少,人口众多等因素,造成许多人生活极其艰难。老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因此我的先辈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北大荒谋生。

拍摄于东港客运站

前几年因工作原因,去过牡丹江周边及林口县周边的一些村屯,与村民交谈时发现有的村屯口音与丹东话接近。一打听,原来这些村民早年间是从丹东宽甸迁徙而来,人数也不算少。结合虎林的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民国初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有部分丹东市所辖地区的百姓,因各种因素举家迁往黑龙江定居,并逐渐形成了以胶东习俗为主要生活习惯的村落,代代繁衍生息。

小时候记得我姥姥总念叨老家的亲人,老家偶尔也会来亲戚,带来当时少见的黄蚬子和板栗。我姥爷早年回东沟,会带去全家需要节省很长时间积攒的豆油。随着老家亲人的不断离世,姥姥、姥爷对家乡的思念已不再如从前那么强烈。而很多年轻的一代,也已经不再会说那口带有浓重味的“土话”,“东沟”也慢慢从老家变成了一个能吃黄蚬子的旅游之地。

黄蚬子

拍摄于丹东鸭绿江大桥

时间就是这样,渐渐地会改变许多。虽然我已离开虎林多年,但无论我走到哪,还是改变不了爱吃碴(三声)子的习惯。时常会怀念大年初一去奶奶家给老祖宗和爷爷、奶奶磕头的时光。送年、送灯、女儿周岁要摆寿桃(一种花馒头)等习俗,也早已与周围生活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我们的语言在这里也在渐渐地濒临消失,但我还是觉得这就是属于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根在那里。

我认为,虎林这片热土在艰苦的岁月里,像母亲一样收留并哺育了许多当年贫苦的东沟人。同样,东沟人也同包括十万转业官兵及其他省份的人民一起,在保卫边疆、虎林建设等方面,付出了汗水甚至是生命,靠着无数双勤劳的手,将当年的北大荒建成了如今的北大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762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